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2018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年初我晋升为一名宝妈。在成为妈妈之前,我也曾幻想与宝宝一起其乐融融,幻想着宝宝熟睡时,看着埋在我臂弯的小小脸蛋,粉嘟嘟的,滑溜溜的,忍不住亲一口。幻想听着宝宝均匀的呼吸,看着她小小的胸口也在随呼吸轻轻的一鼓一鼓,激动地将她拥入怀里。

然而幻想总是近乎完美,现实却是异常凶猛。宝宝出生后开始了无限循环, 每天看着宝宝摸爬滚打、尖叫哭泣的场景,几度陷入崩溃的边缘。每天深夜凌晨,频繁起夜喂奶,看着蓬头垢面的自己,看着怎么也不愿睡觉却异常兴奋的熊宝宝,内心涌出默默流泪的抓狂。

我的育儿之路才刚刚开始,每每想到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厌食、呕吐、咬人、尿裤子等状况,就会愁眉不展。有幸遇见了《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育儿书,成为了我育儿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的作者布拉夫曼,医学博士,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50年来一直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玛丽王后医院,他一直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每周见面会。曾出版《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还发表了各种关于临床医疗主题的研究文章。

图片发自App

书中讲述24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小至不足一年的婴儿大至十几岁的幼儿,通过作者与他们约见了解到: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会通过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苦恼。如果父母正确的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变得越来越沮丧。

正如书中介绍一个三岁半的孩子杰里米,时常出现便秘的情况,根据妈妈的表述通常孩子是在“情绪的困扰或消沉”之后发生。作者邀请杰里米及其父母一起来参加咨询,按照这类会面的惯例,也为杰里米准备了玩具和纸笔,从杰里米的画中得知:他非常害怕被抛弃,于是把自己的粪便当作心爱之人的象征,通过把粪便控制在体内来实现对父母的绝对控制。研究表明儿童利用自己的症状来“操纵”父母的行为相当流行。杰里米的事例也说明了,如果孩子觉得对方愿意聆听和理解,那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

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开始经历许多人生第一次,开始体会各种复杂的情感,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这些就涌入他们的生活。孩子们出现的厌食、咬人等症状,也许在父母看起来不可思议,但这些身体上的表征是孩子向父母发出表达自己情绪的信号。需要父母按捺自己内心的烦躁,俯下身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世界,从这些表象背后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害怕什么,以开放的心态去寻找儿童症状背后的潜在意义相当重要。

理解是最好的礼物,爱与守护是最好的教养,最高级的养育就是“看见孩子”。丹·阿兰德在书中指出,养育子女其实也是父母长大的过程、脱胎换骨的过程以及转变人生的过程。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消失。

孩子,在你之前,我并没有做妈妈的经验,而你也是第一次做小孩,面对你我有时会惊慌失措,面对我你也会各种不适应。未来的路上,让我们彼此关照,互相成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