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就得将就着生活

上周,我朋友写了篇文章,《“裸辞”很差?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不如果断裸辞空窗》,告诉大家,如果已经决定辞职,不一定非得找到工作再辞职,裸辞也挺好的。

虽然文章没有说,该不该辞职,但也有读者提出很有趣的观点“不辞了,等退休”“青春已经牺牲了,想着退休工资”。

今天,我就来讲讲,如何判断,是该继续将就着生活下去,还是断舍离,换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大家想一想,你花100块钱,买了张电影票,看了几分钟,发现是部烂片,你是继续看完,还是起身就走;

你工作了几年,发现所谓的前途似锦,只是老板画的一张饼,你是继续干下去,还是辞职走人;

你谈了个对象,几个月之后,过了恋爱的盲目期,发现你们并不太适合,你是继续拖下去,还是果断分手。

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你花的100块钱电影票,叫沉没成本,已经花出去了,覆水难收,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应该果断放弃“。

嗯,我不是经济学家。所以,你懂的。

好,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设有A、B两个投资方案。

A方案,需要投入50块钱的成本,才能获得100块钱的收益;

而B方案呢,只需要投入10块钱,就能获得100块钱的收益;

这时候,如果A、B方案,都还没开始投资,你会投哪个?当然是成本更低的B方案了。

但是,你一不小心傻逼了,在A方案这投入了10块钱,才幡然醒悟。你该怎么办?

你应该舍弃这10块钱,转而投资B方案,因为如果你不舍弃的话,你还得继续投资40块钱,才能得到100块钱收益,而舍弃并转投B方案,你只需要投资10块钱,就能得到100块钱收益。

嗯...这时候,“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应该果断放弃“。

我们继续假设,如果你脑袋被门挤了,特别特别傻,在A方案这投入了49块钱,才发现,B方案只需要投10块钱就够了。那该怎么办?

这时候,你如果放弃A方案,就得再花10块钱,才能得到100块钱的收益;而继续将就一下A方案,那你只需要再加1块钱的边际成本,就可以得到100块钱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但你不应该放弃”。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盯着“沉没成本”,而应该看继续将就的“边际成本”,以及转换到方案B的转换成本。

比如说,夏天特别热,我决定花3000块钱买个制冷的空调;到了冬天,我发现,我当时傻逼了,买的是只能制冷的空调,冬天没法用;早知道,我当初直接花4000块钱买个冷热都能制的空调多好啊。

但是,现实是,没有“早知道,当初”;嗯,我很穷,我没法任性,我不能把这个3000块钱的空调扔了,再花4000块钱买一个更好的。

那怎么办?我会再花300块钱买个油汀电暖器,将就着过这个冬天。

为此,数学家还搞了个“基廷斯指数”来判断,你是该继续将就,还是转而追求新的,才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不要被这个听不懂的名词给吓着了,就是我之前说的,这取决于“继续将就的边际成本,以及转换成本”。

比如说,你刚到一个城市,只认识了几个人,那多去参加各种活动,认识新朋友,要比整天和这么几个人打交道,能收获更多的友谊;

但是,如果你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了,你就会和老朋友告别,而不是去认识新朋友。

同样的,如果你还年轻,可以多尝试几份工作,干得不爽,果断辞职;

但是,如果你青春已逝,就跟那位读者说的,"等着退休工资",“将就”着继续像往常一样生活。

年轻人可能觉得这是“将就”,人生应该多去几个地方旅行,看不同的风景,认识不同的人,探索各种新奇的事物;

但对于老人来说,每天都牵着同一个人的手,走进同一家茶餐厅,坐在同一个靠窗座位,点着同样的豆浆油条,这才是最浪漫的事。

好,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指导未来行动,不是往后看“沉没成本”,而是往前看“边际成本”。

嗯...等等,还没结束...

给坚持到最后的读者一个小福利。如果不得不放弃怎么办?100块钱的电影票,看了五分钟烂片,就这么扔了?

其实,除了“将就”和“放弃”这两个选项以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第三选项”。

你可以开动脑筋,好好想想,比如,50块钱卖给门口那些没买到票的人,从而把100块钱的损失降到50块钱。

由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创办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小秘诀就是,把那些不能挤进行业前三的项目,统统卖掉,快速止损,保证每一个项目都是能创造高额利润的行业领头羊。

至于能不能卖出去,能卖多少钱,那就看你的本事了。总之,不要轻言放弃。

好,这就是今天的全部收获,希望你能因此做出更好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时候,我们就得将就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