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二)

苏轼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21岁时和19岁的弟弟,在父亲的带领下从四川到京城考试,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父子三人又匆忙赶回四川料理后事,守丧期满后回京考试到地方任职四年,后父亲逝世回家守丧三年。后因王安石变法遭排挤,自请下放到地方做官,足迹遍及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接着便因“乌台诗案”牵连下狱。出狱后再次被贬到黄州、汝州。后被哲宗召回,终因党派之争再次外调。晚年再次被调回京师,北归途中离世,追封为太师。

  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从未给人可怜的感觉,反而是他那有趣的灵魂让后人羡慕起他的生活来。别的不说,单就吃这一方面,我是真心实意的佩服苏翁的。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羊蝎子其实还有一段与苏东坡不得不说的故事,苏东坡被贬官到了岭南的惠州,身上更是穷得叮当响。想吃肉又没钱买,再加上又不敢与当地权贵争抢羊肉,就只能叮嘱屠夫给自己留下,买低价又没人要的羊蝎子进行烹煮,多少也是吃到些肉味。但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被迫之举,却让苏东坡发现了羊蝎子这个美味。

当时苏东坡先把羊蝎子煮至熟透,买来黄酒淋在羊蝎子上,撒上少量的盐,用火烤到骨肉微焦。这时将羊脊骨间的碎肉摘剔出来食用,非常懂得苦中作乐的苏东坡,称这样就像吃虾蟹一样。

苏东坡也在给弟弟的书信中,也暗自调侃,怡然自乐:“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大致的意思是这种吃法是可以的,只是每次骨头上的肉,都被自己挑剔完了,导致自己身边的几只狗,啃骨头的时候都很不开心。

正是在这一次次苦中作乐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苏东坡的态度却告诉我们,只要心安,无论走到哪里,总能活出生活的艺术,管你有没有家,此心安处就是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