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何必远方

因为怀孕的缘故,热爱旅行的我,无法在节假日安排长距离的旅行,也只能是在周末的时候,筹划下北京的周边游。幸运的是,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我来说,北京永远都充满了吸引力。

北京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今年的春天更是夹杂着三月份的大雪,四月份的大雨,变幻莫测。我们也在自然气象的安排下,享受着雪雨来袭。

乍暖还寒中的北海公园

三月初,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北海公园,这里花还未开,叶还未绿,山丘上还是黄色荒芜,但是一进门就扑面而来的波光粼粼的湖水让我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一扫重复生活的压抑。我绕着湖走了大半圈,登高小山丘,望远体验中国园林的山水组合、山水相伴、有山必有水的妙境。因为还处于旅行的淡季,公园里人的浩浩荡荡的外省旅行团并不多,来园逛的人也多是居住在北京的人:老人、年轻家长和孩子的组合,这也是难得的机会,不用在人潮拥挤中失去兴致,而是尽可以闲庭漫步,观看“春江水暖鸭先知”。


图片发自App



北海公园作为人为造景的皇家园林,一直都没有让我的眼睛和审美向往失望。曲步通幽中,感受古人对含蓄和婉转的追求。除了这些景观,我更感慨的是乾隆对于修身养性对于文化的重视。北海公园中有他的书房道宁斋,以及为保存《三希堂法帖》而建的阅古楼。他留下来的诗歌题咏让我感慨自己好久都没有沉淀下来好好读书了(也许是工作忙季,也许是快文化时代)但是一旦念起这诗文,看到古代书法或笔力遒劲或运笔秀巧,就会立刻被中国古文化所吸引。比如“芸简墨壶悦性灵,向阳草已绿侵庭”,心中默念,朗朗上口,深陷在寥寥几个字勾画出来的意境,除了意会,除了说一个大大的“服”,便再无词汇描述心中的赞叹和敬仰。“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从北海公园回来后,我就立刻在亚马逊上订阅了几本书,勉励和督促自己继续做个“读书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每路归时,会更爱读书。

雪中故宫

2017年冬,北京一冬未见雪。2018年三月十七日,一场大雪惊喜了我们的眼睛,欢愉了我们的心情。尽管已经是孕6个月,家人担心滑倒或者感冒的风险,我还是心心念念,去看雪中故宫的美景。雨雪中的故宫,添加了很多的情趣。有时,欣赏造物主吝啬给予的风花雪月,也是一种要紧紧抓住的美丽出行心情。我曾多次去过故宫,都是在湛蓝天空下,将渺小的自我置身于故宫的气势与磅礴,雄伟和庄严。我也在一群推推搡搡的游客中,反复被印刻着什么叫做“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成就”。然而,今日在雨雪中,游客较少但是也有不少和我一样来观赏雪中故宫的知音,一起拍照留念。我曾在知乎中看到很多摄影爱好者的文章,他们专门等着雨雪天气,然后兴冲冲跑到故宫进行取景拍摄。在这样灰暗的天气中,故宫更显历史的变迁、沧桑感,厚重感,留下一种截然不同于晴天的韵味。


图片发自App



大风中的颐和园

颐和园也是多次造访的地方。记得上次来,我还找了向导介绍园中景和物背后的故事,依稀记得讲的最多的就是建筑风水、封建礼数等级以及君权神授。颐和园里充满了古代帝王家对于福和寿的追求,这也让工匠们煞费苦心。读懂颐和园景致里的风水,是畅游这个皇家园林的一个必备的技能。颐和园作为近代历史的见证,经历过被毁和重建,现在恢复起来的美景还是让人惊叹的。看春风踏浪,杨柳飘飘,沉醉在大自然的季节转换和匠人的鬼斧神刀的感叹中。本想畅游昆仑湖,但是因有七级阵风,游船未开,只能漫步其中,达至物我两忘。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颐和园,应该好好研究下历史(近代史),研究下宗教(园内中心建筑是佛香阁)。于是,游玩归来后,我看了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和纪录片,还阅读了一个退休老人写的《颐和园》博客系列,里面详细记述了他如何查阅史料,然后再实地造访进行历史与现状对比说明,如此反复,兴致盎然。这让我不禁感慨这位老师人游玩的境界以及投入的精力。我想之后再访颐和园,内心会带着历史的沉淀,和对园中造景艺术更深的理解,想必这样的游玩,会更深刻和有意境。


图片发自App



对于旅行,我一直相信:故地重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现在,我又加了一条:不同季节和天气下,也能添加不同的审美情趣。对于旅行,我还相信“人文旅行”。没有文化支撑的欣赏,也只能是浅层次地愉悦了眼睛,放松了心情,却无法深层次地陶冶情操。正如流行语所说:没有思想的旅行,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由于处在孕期加上之后抚育幼小儿童的阶段,我想我的旅行半径还是会禁锢在北京的周边。但是,我相信,中国人文景观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千万般往复,也只能愈发自省:在文化面前,自己永远只是一个baby。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行何必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