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流相关

IO流的概念

Java的IO流是实现输入/输出的基础,它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操作,在Java中把不同的输入/输出源抽象表述为"流"。流是一组有顺序的,有起点和终点的字节集合,是对数据传输的总称或抽象。

即数据在两设备间的传输称为流,流的本质是数据传输,根据数据传输特性将流抽象为各种类,方便更直观的进行数据操作。

流有输入和输出,输入时是流从数据源流向程序。输出时是流从程序传向数据源,而数据源可以是内存,文件,网络或程序等。

IO流的分类

1.输入流和输出流

根据数据流向不同,可以分为输入流和输出流;

输入流:只能从中读取数据,而不能向其写入数据。

输出流:只能向其写入数据,而不能从中读取数据。

如下如所示:对程序而言,向右的箭头,表示输入,向左的箭头,表示输出。

I/O流相关_第1张图片

2.字节流和字符流

按照操作单元划分,可以划分为字节流和字符流;

字节流和字符流和用法几乎完全一样,区别在于字节流和字符流所操作的数据单元不同。

字符流的由来: 因为数据编码的不同,而有了对字符进行高效操作的流对象。本质其实就是基于字节流

读取时,去查了指定的码表。字节流和字符流的区别:

(1)读写单位不同:字节流以字节(8bit)为单位,字符流按 16 位传输以字符为单位,根据码表映射字符,一次可能读多个字节。

(2)处理对象不同:字节流能处理所有类型的数据(如图片、avi等),而字符流只能处理字符类型的数据。

只要是处理纯文本数据,就优先考虑使用字符流。 除此之外都使用字节流。

3.节点流和处理流

按照流的角色划分为节点流和处理流。 可以从/向一个特定的IO设备(如磁盘、网络)读/写数据的流,称为节点流,节点流也被成为低级流。

处理流是对一个已存在的流进行连接或封装,通过封装后的流来实现数据读/写功能,处理流也被称为高级流。

//节点流,直接传入的参数是IO设备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test.txt");

//处理流,直接传入的参数是流对象

BufferedInputStream bis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fis);

I/O流相关_第2张图片

当使用处理流进行输入/输出时,程序并不会直接连接到实际的数据源,没有和实际的输入/输出节点连接。使用处理流的一个明显好处是,只要使用相同的处理流,程序就可以采用完全相同的输入/输出代码来访问不同的数据源,随着处理流所包装节点流的变化,程序实际所访问的数据源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实际上,Java使用处理流来包装节点流是一种典型的装饰器设计模式,通过使用处理流来包装不同的节点流,既可以消除不同节点流的实现差异,也可以提供更方便的方法来完成输入/输出功能。

IO流的四大基类

Java IO流共涉及40多个类,这些类看上去很杂乱,但实际上很有规则,而且彼此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根据流的流向以及操作的数据单元不同,将流分为了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一种抽象基类。这四种抽

象基类分别为:InputStream,Reader,OutputStream以及Writer。Java IO流的40多个类都是从如下4个抽象类基类 中派生出来的。

InputStream/Reader: 所有的输入流的基类,前者是字节输入流,后者是字符 输入流。

OutputStream/Writer: 所有输出流的基类,前者是字节输出流,后者是字符输 出流。

四种基类下,对应不同的实现类,具有不同的特性。在这些实现类中,又可以分为节点流和处理流。下面就是整个由着四大基类支撑下,整个IO流的框架图。

按操作方式分类结构图:

I/O流相关_第3张图片

IO 操作方式分类按操作对象分类结构图:

I/O流相关_第4张图片

I/O流相关_第5张图片

InputStream,Reader,OutputStream以及Writer,这四大抽象基类,本身并不能创建实例来执行输入/输出,但它们将成为所有输入/输出流的模版,所以它们的方法是所有输入/输出流都可以使用的方法。类似于集合中的Collection接口。

1.InputStream

InputStream 是所有的输入字节流的父类,它是一个抽象类,主要包含三个方法:

//读取一个字节并以整数的形式返回(0~255),如果返回-1已到输入流的末尾。

int read() ;

//读取一系列字节并存储到一个数组buffer,返回实际读取的字节数,如果读取前已到输入流的末尾返回-1。

int read(byte[] buffer) ;

//读取length个字节并存储到一个字节数组buffer,从off位置开始存,最多len, 返回实际读取的字节数,如果读取前以到输入流的末尾返回-1。

int read(byte[] buffer, int off, int len) ;

2.Reader

Reader 是所有的输入字符流的父类,它是一个抽象类,主要包含三个方法:

//读取一个字符并以整数的形式返回(0~255),如果返回-1已到输入流的末尾。

int read() ;

//读取一系列字符并存储到一个数组buffer,返回实际读取的字符数,如果读取前已到输入流的末尾返回-1。

int read(char[] cbuf) ;

//读取length个字符,并存储到一个数组buffer,从off位置开始存,最多读取len,返回实际读取的字符数,如果读取前以到输入流的末尾返回-1。

int read(char[] cbuf, int off, int len)

对比InputStream和Reader所提供的方法,就不难发现两个基类的功能基本一样的,只不过读取的数据单元不同。

在执行完流操作后,要调用 close() 方法来关系输入流,因为程序里打开的IO资源不属于内存资源,垃圾回收机制无法回收该资源,所以应该显式关闭文件IO资源。

除此之外,InputStream和Reader还支持如下方法来移动流中的指针位置:

//在此输入流中标记当前的位置

//readlimit - 在标记位置失效前可以读取字节的最大限制。

void mark(int readlimit)

// 测试此输入流是否支持 mark 方法

boolean markSupported()

// 跳过和丢弃此输入流中数据的 n 个字节/字符

long skip(long n)

//将此流重新定位到最后一次对此输入流调用 mark 方法时的位置

void reset()

3.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是所有的输出字节流的父类,它是一个抽象类,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法:

//向输出流中写入一个字节数据,该字节数据为参数b的低8位。

void write(int b) ;

//将一个字节类型的数组中的数据写入输出流。

void write(byte[] b);

//将一个字节类型的数组中的从指定位置(off)开始的,len个字节写入到输出流。

void write(byte[] b, int off, int len);

//将输出流中缓冲的数据全部写出到目的地。

void flush();

4.Writer

Writer 是所有的输出字符流的父类,它是一个抽象类,主要包含如下六个方法:

//向输出流中写入一个字符数据,该字节数据为参数b的低16位。

void write(int c);

//将一个字符类型的数组中的数据写入输出流,

void write(char[] cbuf)

//将一个字符类型的数组中的从指定位置(offset)开始的,length个字符写入到输出流。

void write(char[] cbuf, int offset, int length);

//将一个字符串中的字符写入到输出流。

void write(String string);

//将一个字符串从offset开始的length个字符写入到输出流。

void write(String string, int offset, int length);

//将输出流中缓冲的数据全部写出到目的地。

void flush()

可以看出,Writer比OutputStream多出两个方法,主要是支持写入字符和字符串类型的数据。

使用Java的IO流执行输出时,不要忘记关闭输出流,关闭输出流除了可以保证流的物理资源被回收之外,还能将输出流缓冲区的数据flush到物理节点里(因为在执行close()方法之前,自动执行输出流的flush()方法)

I/O 流为什么要分为字节流和字符流呢?

问题本质想问:不管是文件读写还是网络发送接收,信息的最大存储单元都是字节,那为什么 I/O 流操作要分为字节流操作和字符流操作呢?

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字符流是由 Java 虚拟机将字节转换得到的,这个过程还算是比较耗时;

如果我们不知道编码类型的话,使用字节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乱码问题。

BIO,NIO,AIO 有什么区别?

简答

BIO:Block IO 同步阻塞式 IO,就是我们平常使用的传统 IO,它的特点是模式简单使用方便,并发处理能力低。

NIO:NIO 可以看作是 I/O 多路复用模型,是传统 IO 的升级,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过Channel(通道)通讯,实现了多路复用。

AIO:Asynchronous IO 是 NIO 的升级,也叫 NIO2,实现了异步非堵塞 IO,异步 IO 的操作基于事件和回调机制。

详细回答

BIO (Blocking I/O): 同步阻塞I/O模式,数据的读取写入必须阻塞在一个线程内等待其完成。在活动连接数不是特别高(小于单机1000)的情况下,这种模型是比较不错的,可以让每一个连接专注于自己的 I/O 并且编程模型简单,也不用过多考虑系统的过载、限流等问题。线程池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漏斗,可以缓冲一些系统处理不了的连接或请求。但是,当面对十万甚至百万级连接的时候,传统的 BIO 模型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高效的 I/O 处理模型来应对更高的并发量。

NIO (New I/O): 在Java 1.4 中引入了NIO框架,对应 java.nio包,提供了 Channel , Selector,Buffer等抽象。NIO中的 N可以理解为Non-blocking,不单纯是New。也因此很多人认为,Java 中的 NIO 属于同步非阻塞 IO 模型。它支持面向缓冲的,基于通道的I/O操作方法。 NIO提供了与传统BIO模型中的 Socket 和ServerSocket 相对应的 SocketChannel 和 ServerSocketChannel 两种不同的套接字通道实现,两种通道都支持阻塞和非阻塞两种模式。阻塞模式使用就像传统中的支持一样,比较简单,但是性能和可靠性都不好;非阻塞模式正好与之相反。对于低负载、低并发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同步阻塞I/O来提升开发速率和更好的维护性;对于高负载、高并发的(网络)应用,应使用 NIO 的非阻塞模式来开发

AIO (Asynchronous I/O): AIO 也就是 NIO 2。在 Java 7 中引入了 NIO 的改进版 NIO 2,它是异步非阻塞的IO模型。异步 IO 是基于事件和回调机制实现的,也就是应用操作之后会直接返回,不会堵塞在那里,当后台处理完成,操作系统会通知相应的线程进行后续的操作。AIO 是异步IO的缩写,虽然 NIO 在网络操作中,提供了非阻塞的方法,但是 NIO 的 IO 行为还是同步的。对于 NIO 来说,我们的业务线程是在 IO 操作准备好时,得到通知,接着就由这个线程自行进行 IO 操作,IO操作本身是同步的。查阅网上相关资料,我发现就目前来说 AIO 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Netty 之前也尝试使用过 AIO,不过又放弃了。

Files的常用方法都有哪些?

Files. exists():检测文件路径是否存在。

Files. createFile():创建文件。

Files. createDirectory():创建文件夹。

Files. delete():删除一个文件或目录。

Files. copy():复制文件。

Files. move():移动文件。

Files. size():查看文件个数。

Files. read():读取文件。

Files. write():写入文件。

IO模型的分类

按照《Unix网络编程》的划分,I/O模型可以分为:阻塞I/O模型、非阻塞I/O模型、I/O复用模型、信号驱动式I/O模型和异步I/O模型,按照POSIX标准来划分只分为两类:同步I/O和异步I/O。

如何区分呢?首先一个I/O操作其实分成了两个步骤:发起IO请求和实际的IO操作。同步I/O和异步I/O的区别就在于第二个步骤是否阻塞,如果实际的I/O读写阻塞请求进程,那么就是同步I/O,因此阻塞I/O、非阻塞I/O、I/O复用、信号驱动I/O都是同步I/O,如果不阻塞,而是操作系统帮你做完I/O操作再将结果返回给你,那么就是异步I/O。

阻塞I/O和非阻塞I/O的区别在于第一步,发起I/O请求是否会被阻塞,如果阻塞直到完成那么就是传统的阻塞I/O,如果不阻塞,那么就是非阻塞I/O。

阻塞I/O模型 :在linux中,默认情况下所有的socket都是blocking,一个典型的读操作流程大概是这样:

I/O流相关_第6张图片

非阻塞I/O模型:linux下,可以通过设置socket使其变为non-blocking。当对一个non-blocking socket执行读操作时,流程是这个样子:

I/O流相关_第7张图片

I/O复用模型:我们可以调用 select 或 poll ,阻塞在这两个系统调用中的某一个之上,而不是真正的IO系统调用上:I/O流相关_第8张图片

信号驱动式I/O模型:我们可以用信号,让内核在描述符就绪时发送SIGIO信号通知我们:

I/O流相关_第9张图片

异步I/O模型:用户进程发起read操作之后,立刻就可以开始去做其它的事。而另一方面,从内核的角度,当它受到一个asynchronousread之后,首先它会立刻返回,所以不会对用户进程产生任何block。然后,内核会等待数据准备完成,然后将数据拷贝到用户内存,当这一切都完成之后,

内核会给用户进程发送一个signal,告诉它read操作完成了:

I/O流相关_第10张图片

从前面 I/O 模型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 AIO 的动机。阻塞模型需要在 I/O 操作开始时阻塞应用程序。

这意味着不可能同时重叠进行处理和 I/O 操作。非阻塞模型允许处理和 I/O 操作重叠进行,但是这需要应用程序来检查 I/O 操作的状态。对于异步I/O ,它允许处理和 I/O 操作重叠进行,包括 I/O 操作完成的通知。除了需要阻塞之外,select 函数所提供的功能(异步阻塞 I/O)与 AIO 类似。不过,它是对通知事件进行阻塞,而不是对 I/O 调用进行阻塞。

同步与异步:同步和异步关注的是消息通信机制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所谓同步,就是在发出一个调用时,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该调用就不返回。但是一旦调用返回,就得到返回值了。换句话说,就是由调用者主动等待这个调用的结果;

阻塞与非阻塞:阻塞和非阻塞关注的是程序在等待调用结果(消息,返回值)时的状态。阻塞调用是指调用结果返回之前,当前线程会被挂起。调用线程只有在得到结果之后才会返回;而非阻塞调用指在不能立刻得到结果之前,该调用不会阻塞当前线程。

两种IO多路复用方案:Reactor和Proactor

一般地,I/O多路复用机制都依赖于一个事件多路分离器(Event Demultiplexer)。分离器对象可将来自事件源的I/O事件分离出来,并分发到对应的read/write事件处理器(Event Handler)。开发人员预先注册需要处理的事件及其事件处理器(或回调函数);事件分离器负责将请求事件传递给事件处理器。

两个与事件分离器有关的模式是Reactor和Proactor。Reactor模式采用同步I/O,而Proactor采用异步I/O。在Reactor中,事件分离器负责等待文件描述符或socket为读写操作准备就绪,然后将就绪事件传递给对应的处理器,最后由处理器负责完成实际的读写工作。

而在Proactor模式中,处理器或者兼任处理器的事件分离器,只负责发起异步读写操作。I/O操作本身由操作系统来完成。传递给操作系统的参数需要包括用户定义的数据缓冲区地址和数据大小,操作系统才能从中得到写出操作所需数据,或写入从socket读到的数据。事件分离器捕获I/O操作完成事件,然后将事件传递给对应处理器。比如,在windows上,处理器发起一个异步I/O操作,再由事件分离器等待IOCompletion事件。典型的异步模式实现,都建立在操作系统支持异步API的基础之上,我们将这种实现称为“系统级”异步或“真”异步,因为应用程序完全依赖操作系统执行真正的I/O工作。

举个例子,将有助于理解Reactor与Proactor二者的差异,以读操作为例(写操作类似)。

在Reactor中实现读:

  • 注册读就绪事件和相应的事件处理器;
  • 事件分离器等待事件;
  • 事件到来,激活分离器,分离器调用事件对应的处理器;
  • 事件处理器完成实际的读操作,处理读到的数据,注册新的事件,然后返还控制权。

在Proactor中实现读:

  • 处理器发起异步读操作(注意:操作系统必须支持异步I/O)。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器无视I/O就绪事件,它关注的是完成事件;
  • 事件分离器等待操作完成事件;
  • 在分离器等待过程中,操作系统利用并行的内核线程执行实际的读操作,并将结果数据存入用户自定义缓冲区,最后通知事件分离器读操作完成;
  • 事件分离器呼唤处理器;
  • 事件处理器处理用户自定义缓冲区中的数据,然后启动一个新的异步操作,并将控制权返回事件分离器。

可以看出,两个模式的相同点,都是对某个I/O事件的事件通知(即告诉某个模块,这个I/O操作可以进行或已经完成)。在结构上,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

  • 相同点:demultiplexor负责提交I/O操作(异步)、查询设备是否可操作(同步),然后当条件满足时,就回调handler;
  • 不同点:异步情况下(Proactor),当回调handler时,表示I/O操作已经完成;同步情况下(Reactor),回调handler时,表示I/O设备可以进行某个操作(can read or can write)。

NIO 的组成?

Buffer:与 Channel 进行交互,数据是从 Channel 读入缓冲区,从缓冲区写入 Channel 中的

flip 方法 : 反转此缓冲区,将 position 给 limit,然后将 position 置为 0,其实就是切换读写模式

clear 方法 :清除此缓冲区,将 position 置为 0,把 capacity 的值给 limit。

rewind 方法 : 重绕此缓冲区,将 position 置为 0

DirectByteBuffer 可减少一次系统空间到用户空间的拷贝。但 Buffer 创建和销毁的成本更高,不可控,通常会用内存池来提高性能。直接缓冲区主要分配给那些易受基础系统的本机 I/O 操作影响的大型、持久的缓冲区。如果数据量比较小的中小应用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 heapBuffer,由 JVM 进行管理。

Channel:表示 IO 源与目标打开的连接,是双向的,但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只能与 Buffer进行交互。通过源码可知,FileChannel 的 read 方法和 write 方法都导致数据复制了两次!

Selector 可使一个单独的线程管理多个 Channel,open 方法可创建 Selector,register 方法向多路复用器器注册通道,可以监听的事件类型:读、写、连接、accept。注册事件后会产生一个 SelectionKey:它表示SelectableChannel 和 Selector 之间的注册关系,wakeup 方法:使尚未返回的第一个选择操作立即返回,唤醒的原因是:注册了新的 channel 或者事件;channel 关闭,取消注册;优先级更高的事件触发(如定时器事件),希望及时处理。

Selector 在 Linux 的实现类是 EPollSelectorImpl,委托给 EPollArrayWrapper 实现,其中三个native 方法是对 epoll 的封装,而 EPollSelectorImpl. implRegister 方法,通过调用 epoll_ctl向 epoll 实例中注册事件,还将注册的文件描述符(fd)与 SelectionKey 的对应关系添加到fdToKey 中,这个 map 维护了文件描述符与 SelectionKey 的映射。

fdToKey 有时会变得非常大,因为注册到 Selector 上的 Channel 非常多(百万连接);过期或失效的 Channel 没有及时关闭。fdToKey 总是串行读取的,而读取是在 select 方法中进行的,该方法是非线程安全的。

Pipe:两个线程之间的单向数据连接,数据会被写到 sink 通道,从 source 通道读取NIO 的服务端建立过程:

        Selector.open():打开一个 Selector;

        ServerSocketChannel.open():创建服务端的 Channel;

        bind():绑定到某个端口上。并配置非阻塞模式;

        register():注册Channel 和关注的事件到 Selector 上;

        select()轮询拿到已经就绪的事件

Java IO 中的设计模式有哪些?

Java IO 设计模式总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面试题总结,开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