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以用户为中心的web设计

最近二刷了《点石成金》和《用户体验的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web设计》,感觉是如《启示录》一般在职业进阶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温故而知新的经典书籍。此番二刷是在从纯小白到初步入门后的前提下看的,不得不说两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章节都在讲同一个道理。自己梳理了一下两本书的内容脉络,大致总结出一个2+5+1的以用户为中心进行web设计的公式,即2(可用性+可访问性)+5(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1(检验标准),具体分析见下文。


首先,一个网站是要可以被人们使用的,即满足可用性。作为网络时代的我们,在浏览形形色色的网站时,可能都曾遇到过令人抓狂的网站:不知道我们要用的功能在哪里,不知道我们要找的信息在哪里,注册/登录操作太繁琐,某些项目需要的个人信息太多心生烦躁,网站上内容太多眼花缭乱······这些问题本质上一一对应了用户体验设计五要素,这里暂不展开,留作后文分析。其次一个网站是需要可访问的,网站本身的性能,比如加载速度等,对用户体验也有很大影响,我们在设计网站时,除了从用户角度出发满足用户需求,也需要从系统角度出发,使之能够支持前端设计满足用户需求,并且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我们在设计网站时,需要保持网站各模块的灵活性,即支持后续版本迭代时,不需要进行大的网站重构,而是局部调整即可,以此降低时间、人力成本,提高迭代效率。

当我们明确以上两点:可用性和可访问性后,我们需要在正式开始设计之前明确一个目标,即用什么来检验设计是否成功。转化率是一个最直接的、针对用户体验是否得到优化满足的评判标准,注册用户的转化率、订单转化率等等,但有时候涉及用户体验优化的项目可能不会直观得展示在转化率上,比如电商网站里,大促等活动会直接将转化率提升一大截,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优化的内容来进行评判标准的设定,比如我们将faq进行了优化,那么相关问题的人工客服服务压力就应该有所下降,这也间接得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当优化用户体验项目的评判标准也确认时,我们就应该卯足劲儿来落地整个项目了,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依次从下往上进行。

1. 战略层

产品的经营者想从这个产品得到些什么,用户又想从产品得到些什么。有些战略目标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战略目标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就像腾讯最早在做免费聊天软件,谁都不知道它想要干什么。战略层关注的内容主要为:用户需求以及网站目标。

2. 范围层(scope)

我偏向于把它理解成为功能层,即你的这个产品都可以干些什么。这个产品有哪些功能。例如“weibo.com”,能发图片,发文字,能互相关注,这就是范围层需要考虑的东西。范围层关注的内容为:产品的功能设计和信息的内容需求(定义内容的详细属性)。

3. 结构层(structure)

结构层比较抽象,主要用于设计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当完成了这个页面的任务以后,用户又要去什么地方。框架层定义了导航条上各项的排列方式,而结构层则确定了哪些类别应该出现在导航条上。结构层关注的内容:产品的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设计。

4. 框架层(skeleton)

网页中的图片,文字,按钮,表格不是胡乱摆放在一起的,而是有一个组织结构,有一个布局设计,能达到这些元素之间的最大效果。例:在我需要看数据的时候有一个表格,而不是文字或者其他的按钮。框架层关注的内容:信息设计、界面设计和导航设计。

5. 表现层(surface)

表现层就用户直接看到的东西,用户看得见摸得到(用鼠标)的东西,像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等。表现层需要关注的内容:视觉设计。

每一层的设计都与上一层息息相关,我们在进行范围层的需求收集时,需要明确需求都是围绕着战略目标进行的,拒绝镀金的需求;排列好需求的优先级,将需求描述清楚避免主观的语气。

我们在进行结构层设计时,需要理解用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配合用户行为作出响应,并且帮助用户避免犯错,一旦犯错需要给出补救措施。

我们在进行框架层设计时,需要确保用户在任何时刻都知道自己在哪里,下一步去向的入口在哪里,按照用户的行为习惯给出解决办法。

我们在进行表现层设计时,我的建议是审美不行的话就虚心跟视觉同学潜心学习好好沟通吧。

在看书过程中,最大的感受还是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有真正的产出,领悟到更深的内涵。恰巧新工作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进行m端改版,所以后续完成后会再做一次总结,希望能有所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2+5+1:以用户为中心的web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