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查阅技巧分享

  本文是最近一年来我在看书与查文献过程中总结的一点点经验,和大家分享。可以作为我为DotWe Studio新加入的低年级本科生成员们准备的一份额外的培训资料。如果能够让大家获得一些启发或者少走一些弯路,我都会非常非常开心~


  在学校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进入某个导师项目组钻研一个具体课题,或是参加比赛,在有限时间内解决某个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深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学科领域,甚至要站到其研究的最前沿。而我们相对有限的学科背景面对浩如烟海的参考资料,常会感到茫然理不出头绪。究竟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如何快速为自己搭建好知识框架?查阅文献的顺序是怎样的?怎样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是我想要来谈的问题。以下涉及到的观点与技巧突出的是“效率”两个字。当然,学习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过程。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急功近利”的语境,那就可以不用继续看了。

 
  首先,说一下对于学习过程的认识。借鉴软件工程中的思想,软件开发过程需要优化。学习的过程同样需要优化。知识是一个持续集成的过程。有时候重要的不是你所看见的内容,而是你挑什么的东西来看、给他们赋予的优先级和执行顺序。我们的观点都会受之前看过的书籍、文献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你选择受谁的影响,让谁的观点帮你构筑知识框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看待问题的高度、视角,以及你解决问题的“风格”。人脑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观念的诞生属于受限生成过程。元素,规则以及元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这一涌现过程,决定了可联想的范围。有时候我们发现之前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学习某种具体的编程语言)其实没那么重要,却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有时候我们面对很多技术,需要决定接下来的时间用来学些什么。实践中你为偏执的”意念“所浪费的时间感到惋惜。这些“意念”在学习这一螺旋上升的模型里是可积累的,或者说,高可复用的。把它放在第一点来说,是因为“过程”很影响效率,为自己建立一个个持续优化的过程,让好的东西互相结合,启发,你就会越来越高效。说实话,获得优化过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犯错,只有真正浪费过时间,并细细反思过,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基础,什么很要紧,什么只是工具,而神马是浮云~
  貌似很晦涩不太给力的样子,以下很具体。
  一、说说母语优势。陌生学科方向上的文献最好先看中文的。很多人(包括有时候我自己)都在叫:国内的研究太扯了中文的文献太垃圾了。但是,当你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这个领域的人都在那干些什么的时候。用你母语写的论文是可以快速帮你获得直观认识的,是可以解答很多基本疑惑,避免你萌生很多弱智问题的。这时候不能对它抱有任何排斥心态,毕竟在国内,还有很多人,远远地走在你前面!很多实验室的导师倾向于给新进组的同学看英文文献。不要急着去看去翻译它们。用你可识别到的关键字(人脑是最好的关键字识别系统)查些经典中文文献来看。这样你翻译的速度和质量,可能比直接翻译都要好。特别是术语,还有些常用表达方式。
  二、谈谈综述我个人倾向于看综述。因为对那些我自己没有形成宏观认识的学科,我对我自己做出的任何推断都极不自信。一篇好的综述不仅会把你所研究学科的方方面面核心问题介绍个差不多,而且还会和其他学科相联系,这里面可能就会涉及到你已经熟悉的学科,一个切入点可以因此诞生。那么看谁写的综述呢?当然看大牛的。谁是大牛呢?写过书的~那些写的书在网上评分很高的。如果是看中文的综述,推荐看那些国内翻译了大牛著作的。这些翻译自己也是该领域的研究人员,相对其他人走得更远些。如果他们还写过系列综述,那么价值就更高,更能够提升效率。
  三、谈谈摘要网上很多教研究生看论文的说:看摘要~其实,我是一个FullText控。为嘛呢?你希望在一篇文献中找到的,不一定是原文作者希望表达希望拿出来得瑟的。而且还有的作者,并不一定把Abstract概括地写得多好。尤其如果你自己也写过摘要的话,你可能也会发现自己Abstract总差那么点(当然我水平还不行...)。所以我下文献通常下全文的,有的时候直接丢google比进库查pdf还要方便。你预测不到你在哪点会受到启发。很可能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扯,就到最后总结与展望突然靠谱了(不排除有这样的,他虽然自己做不到那么好,但他知道怎样是好的),那么这篇文献对你也是有价值的。我的结论就是:别让短短的摘要让你过滤掉可能有价值的文献。
  四、谈谈特别关注每个学科方向上,全球儿都有那么三四个做得最牛叉叉的地方。看文献的过程中,注意把这些地方收集出来。然后一个一个踩他们的官方主页。一定会有收获~纯靠关键字的搜索确实会遗漏很多信息,而追踪就可以弥补。这一点后面还会再提。
  五、谈谈书籍我个人最近渐渐觉得,不管多么新兴多么交叉多么前沿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两个基础学科上。基础学科具有永恒的力量!最新的技术一定不在书上,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是书里解释清楚的。只看文献不看书的人,是将历史上前辈智慧不放在眼里的自大狂...当你看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瓶颈在于基本概念时,就需要找本扫一遍,因为为了强调效率,我用的是“扫”,专注于你不明白的“点”们。当然,挑书是有很大技巧的。我的原则是:选那些刚好可以解决问题同时你乐于看下去的书。有的书写得的确特别好,但是烧脑子,要么特别厚你发愁,要么让你太有兴趣了花了过度的时间,甚至仅仅是因为字体不好看你就是不愿看。我这里就是要强调一下感情因素!学习、解决问题是一个需要鼓舞需要持续积极刺激的过程,所有能让你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充满行动力的因素,都值得好好利用并主动创造!所以现在一旦我在图书馆翻开一本书,发现它“太丑陋”,都会毅然塞回去~
  六、谈谈文字之外文字之外收获的,常常是“意念”上的。揣测别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是天才的,大牛的。讲两个今年年初的例子。看Learning Perl的时候,发现这样一句话:学习Perl就是学习Larry Wall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之前没有接触过弱类型的语言,perl的简洁让我吃惊。这个世界是创新的世界,人们因为自己的创造力,让世界一天天与众不同,让我很受鼓舞。看Beautiful Code时,发现书上不仅讲了技术,还把编辑约稿、同程序设计人员的交往过程写进了书里。那个听了编辑来意就转身进屋闷了俩小时,写出一个正则表达式匹配器的人,让我看出,这才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我想说的是:文字之外的东西,可能会改变你世界观,塑造科学精神,哪怕仅仅是你从一行注释中揣摩到的~我现在就特热衷于看前言后记译者序...
  七、做一个持续的关注者。终于写到了最后一条。这也是最灵活的。我觉得吧,如果你已经立志了,自己今后就是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啦,那么尽早和你的相关“同行”建立联系,并做一个持续的关注者,无疑是很有好处的。文献的交流是有限的,也是冷漠的。这里推荐以下几个:Wikipedia(这里面不光名词解释的,还有很多历史,不比综述差,很多词条的参考文献甚至更加严谨全面!),RSS(订阅你感兴趣的信息吧,大牛的博客吧),douban小组(虽然不怎么活跃,但人脉在里面,而且好一点的技术小组有网站推荐,书籍豆列等置顶着),论坛(定期去签到领个币啥的...),QQ群(额......)。
  本来还想举个例子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我累了...坚持看完的童鞋们辛苦了...

  关于比较常用的文献管理软件使用方法,国际国内重要文献索引数据库的使用技巧,网上很多,随意google...本文偏向指导思想,不知道你们花现没...


  最后给大家美好的祝愿: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模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行业,做一个积极生活乐观向上的好青年!

  ps:这是俺在博客园的第一篇,写得很乱套,不过我会坚持的~最近看了一句话:You can never be a professional scientist without being a professional writer~虽然scientist对我而言是个不存在的梦想,但我希望写作可以助我思考,大家也要多多给我加油呀~~

  关于内容与这个博客,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络我:[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