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言的价值——《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一直都在设法克服地理的阻隔、死亡的大限、遗忘的侵蚀。公元前40世纪,文字的发明,让这种努力成为可能。这个发明,永远改变了人类沟通的形式和本质。所以,上古时代的中国,有“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文字的发明,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它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记忆,延长了记忆的时间,相当于在人的大脑之外外挂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器。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具有永恒性,不会转瞬即逝;可以在更大、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超越时空限制;可以让读者从作者的经验中获益,不必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从此,记载文字和书写文字的书籍诞生了;“作者“这个群体开始出现;阅读这一活动同时产生,并有了“读者”;“学校”也随之诞生……

从泥板到莎草纸、羊皮纸,从甲骨到简牍、绢帛,东西方都经历了书籍是社会地位及知识财富的象征,拥有书就是拥有智性力量的阶段。直到造纸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机的出现,书籍的功能从知识财富的象征开始向基本的研究工具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书面语逐渐从自然语言中抽象出来。特别是简牍的不便,使人们想法设法用尽可能精炼的文字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形成了汉语追求“微言大义”的特点。精致、典雅、隽永,是汉语言文字表达的重要特征。

常老师说:“自然语言更多的是形象思维,而书面语言则是抽象思维,两种思维之间的转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阅读绝不那样简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学母语,可是语文还是学不好的原因。因为“书面语言的学习需要自己主动去吸收、去领会,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紧张”,“自然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这还是我第一次从思维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想想自己,总是怯于与人交流表达,人前讲话总有语无伦次之感,书面表达也常感词不达意、文字干巴。可以说,两种思维和表达方式都疏于训练。而这种训练,毋庸置疑,只有在长期不懈的阅读和写作中才能获得。因为阅读和写作中,我们运用的都是书面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丰富多彩的书面语言给人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一个人懂得运用丰富的书面语言,他的思维和情感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缜密。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与作者的隔空交往,还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丰富的想象力的培养过程。

同时,书面语言复杂多变的属性能够涵养智慧,使人逐渐修炼出一种宠辱不惊的冷静且坚韧的性格。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这种通过阅读而形成的冷静优雅、睿智四射的气场,是独立于自己主观之外的既冷静又客观的姿态。

其次,在今天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表达思想也常常是短平快的,希望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言简意赅地表达清楚所思所想。这种基于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推理的表达,只有通过书面语言的训练才能形成。

在本篇结尾,常老师引用了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白色城堡》里的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新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的领悟。”

就像通过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和经历不同的人生,读书,丰富的不仅是我们的认识,也锻炼着我们的思维,锤炼着我们的语言。拿起书和笔,只有经由阅读和写作,才可能掌握语言的舟楫,跨越表达的障碍,并进而让自己成为书面语言阅读的示范者和推广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面语言的价值——《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