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了《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作者:[美]亚当·格兰特)第二章,以下是摘录。
每个人都必须做出一个抉择,
究竟是走在富有创造力的利他主义之光中,
还是具有破坏性的自私自利的黑暗中。
——马丁·路德·金,民权领袖,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你也许曾经因为与一些两面三刀的人打交道而感到沮丧;如果他们想要你帮忙,会在你面前表现得非常友善,但是一旦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就可能背后捅你一刀,或是干脆无视你。采取这种风格构建社会关系的人完全是为了让自己获益。
你的态度越无私,你从关系中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如果你帮助别人,你可以快速地提高自己的名望,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向上谄媚,向下施压。(尚峰按:应避免自己有这种倾向及识别出有这种倾向的人)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写道:“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是看他如何对待那些完全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
研究发现,在关系网络中,人们如果被获取者伤害,会通过传播名誉信息的方式惩罚他们。
如果声望信息表明,某人具有获取者的倾向,我们就会克制自己的信任,避免被其利用。久而久之,获取者的坏名声流传得越来越广,他们现有的关系就会被切断,也难以建立新的关系。
如果我们完全是出于获取的目的建立关系网络,我们不会取得成功。我们没法追求社交网络的好处,这些好处源于我们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
在我们投身发展人际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具备在日常交际中鉴别出获取者的能力。
获取者发布的信息被认为更加自我鼓吹、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我拔高。他们的发言被评定为是自吹自擂和狂妄自大的。获取者也有更多的Facebook好友,以此来积攒肤浅的社会关系,从而宣传自己的成就,并保持联系以获得帮助。此外,他们还更愿意张贴虚荣的、自我奉承的照片。
我的网络是一点点建立的,实际上是通过每天一点儿简单的举动、一些善意的行为,坚持了许多年,我心里怀着渴望,想让与我有关联的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里夫金是一名“完美的关系网络构建者,而且他并不依赖于攀附或是算计。人们找到里夫金,因为知道他心地善良”。
当你一无所有时,你最先会做什么事情?你会尝试建立一种联系,获得一种关系,让你有机会为别人做些什么。
在里夫金的LinkedIn页面上,他的座右铭是:“我想让世界变得更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最好在你收获之前就付出。
如果别人带着明里暗里附加的条件提供帮助的话,这样的交往可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好像这更多是一种交易,而非一段有意义的关系。
LinkedIn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写道,许多互利者会基于“如果你帮我做事,我就帮你做事”的态度行事,所以他们“会将自己限制在那些能够立刻获得至少等价收益的关系中……如果你每次帮助别人时都坚持等价交换,那么你的关系网络会更加狭窄”。
从本质上讲,付出者的做法让他们能够触及更广的范围,这可以带来更加广泛的潜在收益,即使这些收益并不是他们的动机所向。“当你遇到其他人时,”前苹果公司宣传官,硅谷传奇人物盖伊·川崎(Guy Kawasaki)说:“不管他们是谁,你都应该问问自己,‘我如何能帮助他们?’”一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对别人的过度投资,但是正像亚当·里夫金曾经学到的那样,我们并不一定总能预测出谁能帮到我们。
付出者总有好运。
付出就有收获。
正如互利者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惩罚那些自私地对待他人的获取者一样,他们也会努力奖励那些慷慨对待他人的付出者。
如果获取者的自利行为就是导致一段关系休眠的原因,那么重新激活这段关系就根本不可能了。
获取者是网络中的黑洞,他们从周围的人身上吸取能量。付出者则是太阳,他们将光明播撒到组织中。付出者为他们的同事提供了做出贡献的机会,而非强加自己的想法,抢占功劳。当他们与别人观点不一致时,他们会尊重发言人,而非鄙视他们。
亚当·里夫金相信,我们应该把关系网络看成是一种工具,能够为每个人创造价值,而非仅仅是让我们自己攫取价值。此外,他也相信,这种付出式的网络构建方法可以废除传统的互惠规则,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能高度受益。
里夫金的目标并不是交易价值,而是增添价值。他的付出行为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5分钟的帮忙。“你应该愿意为了任何人,花5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做点儿什么。”
付出方有收获。
我善有善报。
尚峰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