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恐有闻;不耻下问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没有做完时就怕又会听到另一件。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一听到好的观点和说法,就马上去做,并且在还没做到位时,不会再去听新的学问。

子路是直性子,动作快,效率高,老师一说就立刻行动,但是他“唯恐有闻”就会出现这样的态度:我宁肯不学习,也不想再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先等我把之前学的东西吃透再说。子路的特点是希望一听到就能够做到。

子路的心性还需要不断的磨练,当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后,如果立刻就能做到,那未必是一个多么高级的追求;高级的追求,往往是需要用一辈子慢慢琢磨、慢慢尝试、反复练习的。很多事情到了最后,我们甚至会发现自己只做到一点点。

所以,当我们听到某个道理或者方法很好的时候,需要慢慢做,慢慢琢磨,慢慢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更好的道理和经验。一点点来,不要想着立竿见影、立地成佛。

从行动力的角度看,子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由于他心浮气躁,没办法像颜回那样,学到更多的东西,领悟更多的道理。

孔子观点的核心还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你要有自己独立而清醒的判断,要有耐心,同时还要果敢,将这些能力综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合格的学习者。

我们要把握好闻与行动之间的度,不要让自己成为子路。



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而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之为文。”

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圉(卫国的一个官员)死后的谥号叫“文”,为什么给他“文”这个字?

“文”是很难给到普通人的,比如周文王,是多么了不起的赞誉。什么是文?古书讲:经天纬地曰文。当一个大丈夫拥有经天纬地之才时,才能够谥为“文”。子贡听说孔圉死后被赐谥号“文”,就来问孔子缘由。

孔子的回答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圉辅佐过卫灵公和卫出公,他跟孔子应该是同朝共事过,孔子当时是卫国的顾问。孔子说:据我观察,孔圉的特点就是他本身就天资聪慧,境界颇高,而且特别好学,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他甚至能够像比他身份低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是非常困难的。这句话其实也是在提示子贡:你有问题别只问我,要和更多的人去探讨和学习。

为什么不耻下问很困难?比如在职场中,有多少领导能够放下身段向下属请教问题?作为一个领导,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他内心不够强大时,走到哪儿都希望能够掌握局势,假装自己所有的事都懂,尤其在下手面前,一定要保持全知全能的形象。然后如果领导者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愿意屈尊请教下属,往往会为了保持伟岸光荣的形象而将错就错,甚至做错了也没人敢说。到最后,越走越偏,可能会触发更大的问题。

“不耻下问”的技术难度并不高,但想要真正做到,一个人的内心要足够强大,孔子说的这句话对子贡是个提醒,因为除了孔子,子贡不太服其他人。子贡是一个商业领袖,地位相当高,又很有学问,在孔子去世以后,甚至有人说子贡应该代替孔子的位置,被子贡骂了一顿。子贡非常敬仰孔子,所以整天围着孔子,不断地问问题。孔子说:你其实可以问问其他人,哪怕是学问不如你的人,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你学习的对象。

感悟: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我学习的对象,遇到不懂的要学会虚心的请教他人,不要不懂装懂。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行为谦逊,尊敬上级,关心群众疾苦,用人符合道义。”

孔子很欣赏子产,每次提到子产,言语间都充满了赞美之词。子产是郑国的大夫,孔子评论他符合君子的四种道德:

其行己也恭:恭是对自己,是指一个人端端正正、和颜悦色、气定神闲的样子,子产能够做到很端正。

其事上也敬:敬是对别人,是指一个人对于上级尊敬而谦逊的态度,子产对君主的态度很恭敬。

其养民也惠:子产重视老百姓的福利,知道怎样对老百姓好。

其使民也义:古代“使民”是一件很大的事,当时各种工作都是靠老百姓来干,官员懂得“使民”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孔子在《论语•学而》就讲到“使民以时”,就是要在老百姓不用插秧,不用收割的农闲时期,让人们来帮忙国家干活。子产知道怎样合理的使用老百姓的时间和精力。

恭、敬、惠、义,这四个特质,是子产身上符合君子的特点,这是孔子对子产的高度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唯恐有闻;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