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省黔南州地区方言调查报告

关于贵州省黔南州地区方言调查报告

摘要:中华民族已走过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之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分布亦十分广阔,形成了特有的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多变性。贵州省黔南部分地区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为客现准确地掌握其情况,作者对黔南州长顺县居住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黔南地区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地方保留母语,有的地方已丧失母语,有的地方同时使用双语。对汉语的使用比较普遍。

关键词:黔南:地区;语言;文字:调查

    一、调查背景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发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然而普通话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言区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放弃本族语完全接受普通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使用比方言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和生活,其优越性愈来愈明显。因此,很多方言区的人逐渐对普通话的某些语音和词汇产生了认可并应用于生活中,一些地方土话也逐渐消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逐渐产生融合.

二、调查目的

了解普通话工作开展以来普通话对贵州地区方言的影响

三、调查时间

2023年5月2日

四、调查地点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贵阳市

五、调查对象

该地区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六、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用一系列词组,分别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通一个词的读音与说法。

2、查阅资料。

七、调查内容

在普通话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语音和词汇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八、调查结果

    经调查发现,在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老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比较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小;中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较少,受普通话的影响居中;青年人的话语中很少出现地方土话,受普通话的影响较深。其原因是,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从青年到老年逐渐减弱,并且青年人在学习以及使用普通话的时间和范围上比其他两类人群更加长和广泛。

                                长顺县方言的变化

    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语言往往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就悄然出现。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影响,中国各地的语言也有所不同,加之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我们的语言也随之变化和发展。通过此次对三代人的调查采访,发现了某些问题,也得出了某些相应的结论,接下来,我将在此阐述此次调查内容、结果及本人心得。

调查时,我发现方言在我们三代人中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天地万物的说法,几乎相差无几,对此感到略微的失望。但是,在我仔细的观察发现后,还是发现了诸多不同。例如这几日比较流行的蔬菜"油菜",祖父辈都叫做菜头( te ),而我辈却叫菜头( tou ),再如"眼睫毛"一词,祖父辈叫眼睫( za )毛,而我辈多叫眼睫( jie )毛;"下巴"一词,祖父辈多叫做下巴( pa ),而我辈叫做下巴( ba );"胳膊"一词,祖父辈叫做手膀子,而我辈叫做胳( guo )膊;"手指"一词,祖父辈叫做手指( mer) ,而我辈叫做手指头;"肚脐眼"一词,祖父辈叫做肚( qie mer) ,而我辈叫做肚脐眼;"瘸子"一词,祖父辈叫做( bai) 子,而我辈叫做瘸子,"孕妇"一词,祖父辈叫做大肚子,而我辈叫做孕妇……诸如此类的词语不可计数,单从字上来看,变化犹显渺小,但读音上的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寻找共同点,规律还是有迹可循的,祖父辈的方言更具有方言特色,更像是真正的方言,而我辈的方言已然是发生了变化,而此变化,是我辈的方言已逐渐接近了全国统一语言——普通话的发音。对于这种变化,还是略有一点遗憾,因为我辈所继承的方言已不再纯正,有点担心由此本地方言的落后甚至消亡。不过还是相信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方言的特色,它的有趣之处是不会被我们遗忘的。而我辈方言的逐渐趋于普通话,却是大势所趋。我想这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所有的文化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如今的教育必然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接受的教育越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自然也越多。我辈的文化水平普遍高于祖父辈,尽管看似"破坏"了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实则却是更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

除了这种看似不太明显的变化,也有其他的相对明显的不同的词。例如这些词:"刘海儿",祖父辈叫须须头,而我辈叫妹妹头;"撑着了"(吃),祖父辈说吃多了,我辈叫做胀到了;"小便",祖辈说厨( wo )尿,父辈说解( gai )小手,而我辈说上厕所;"斩首",祖父辈叫砍脑壳,而我辈说斩首;"上学",祖父辈说念书,而我辈叫上学;"笔帽",祖父辈叫笔 (zou zou) ,而我辈叫笔壳壳;"末名",祖父辈叫( luo ber ),而我辈叫最后一名;"马铃薯",祖父辈习惯于说洋芋,而我辈更习惯于说土豆……对于同家族的三辈人来说,这种差异还是显得十分明显。

这不仅仅是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也是受社会变化发展的影响。作为成长于新时代的我们,虽然在某些方面的名声并不怎么好,但是,新时代的领军人物,也不得不提到00后的我们。火星文的出现,不得不说是我辈文字变化的大方面,这当然会影响我们的语言,或许这火星文确实毫无意义,但影响却是必然的。而如今网络语言的发展,"咆哮体""甄媛体""陈鸥体"等各种语言体型的出现,怎会不影响到在我们这辈底子并不算坚硬的方言的变化呢?我们有与时俱进的强烈意志,我们与外界的交流更加的宽广,中国的各个省市,甚至于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导致本地本人自身所有文化的变化,我辈与祖父辈语言的差异亦是不可避免。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词汇在我们三辈人中的变化并不大,甚至没有变化,这也反映了我们方言的坚固性,不可破灭性。而在有变化的词汇中,大多是我辈的语言趋于普通话迈进,这种变化并非完全有害,亦是我们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的体现,另一种根据社会潮流变化的词,或许也正好体现了我辈人的特有个性吧。

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了在我的家族中某些词汇的不同变化,或许这还不足于让人见微知著,但也实实在在反应了我家族中的某些现象。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实践出真知,不去真正的调查实践,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不够真实的。                     

    贵阳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语法上的差异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临湖南,南界广西,西联云南,北接四川。根据语音上的差异贵州境内可划分为三个方言区:贵州川黔方言区、黔东南方言区、黔南方言区。贵阳方言是指通行于贵州省会贵阳的语言,是贵州方言三大方言区之一的川黔方言的代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贵阳方言受到相邻的四川方言的影响,加上贵阳本地居民在与周围少数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受到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造成了贵阳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语法方面存在某些差异。

一、词汇方面:(一)同义异形,即同一个事物,在贵阳方言和普通话中用了不同的词语去指称。1.名词类:地萝卜=木薯  钵钵=饭盆  皮面=表面  把腿=大腿  痞=无赖  耳巴=耳光。2动词类:张=理睬  凶=训斥  克=去  找钱=挣钱。3.形容词:鬼扯=胡说八道  心厚=贪心  毛交火辣=心里很急。4.代词类:啊个=那个  哪样=什么  哪点=哪里5.惯用语类:摆龙门阵=聊天、瞎扯  磨皮擦痒=不停有小动作而不能安静下来  火翻=生气而翻脸

二语法方面:(一)词类活用。凶:在普通话、贵阳话里有"厉害"、"凶恶、凶暴"之意,另外"凶"在贵阳话里经常被用作动词,作"训斥"、"责备"讲,比如小情侣吵架了,女孩会委屈地说"你凶我"。造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做坏事",在贵阳方言里,除此之外还经常作为形容词,意为"可怜",比如,女孩嫁人了,日子过的不好,别人就会感叹道"真是造孽啊"。

(二)贵阳话没有儿化音。儿化音是普通话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而在贵阳话里极大多数没有儿化音。窝窝头——窝头儿  冰棍——冰棍儿  被窝——被窝儿  豆花——豆花儿

(三)贵阳方言复数形式多用"些"表示。些:工人些——工人们  学生些——学生们  (四)贵阳话多用语气词。嘛,用于陈述句弄末,表示肯定语气如:就是等你嘛,不是的话我走都走了。嘞,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强调,加强语气。电话打不通嘞,咋办?哈,用于陈述句末,表示申辩、说明。如:我没得说你不对哈。下:用在复句中表示条件的分句末,表示"等……之后再……"的意思,比如:等他休息两分钟下,大家就走。

(五)贵阳话中多用"把"。我把说错了——我说错了  你把来了——你来了  这种"把"的使用范围很窄,它几乎总是用在这样一个框架 Y :主语+把+动词谓语+了。

文中列举的例子是贵州方言中比较典型的日常生活用语,跟普通话有区别,显示了贵阳方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这是贵阳在独特的地理位置上吸收少数民族特色语言造成的结果,形成了贵阳方言简练、风趣、幽默的风格。

                  差异的原因

(一)行省建立较晚,发展速度缓慢。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文化就很发达。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直到明朝,中央政权才建立贵州行省,至此贵州才得以大规模发展。发展速度地缓慢使得贵阳方言在总体上还保留着古时候的用法,比如,贵阳话中常用的"之"在上占汉语中是虚词,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现今的贵阳方言中仍在使用,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它们等于普通话的这些、这个、这时、这点、这个样子。"摆龙门阵"在贵阳方言里就是聊天、扯闲话的意思,这在《贵州通志》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里就有记载。

(二)早期统治中心设定频繁变动,不利于语言发展。贵州建立行省以后,早期贵州统治中心的设立经历了频繁的变动,限制了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长效发展,使之并没有快速形成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种影响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既没有形成新的方音词汇,也未能接受新的方言的冲击和影响。

(三)地理位置偏僻,受外界影响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好坏制约着文化的发展,贵州地理位置偏僻,导致贵州长期与外界隔绝,造成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不频繁不顺畅,受外界语言影响较小,更多地保留了自己语言的特色。

本文通过例举大量例子,将贵阳话与普通话在词汇、语法两方面作比较,归纳出了两者的区别,并分析了形成区别的原因。这些既有利于为贵州人学习普通话提供参考,又可以为说普通话的外地人来贵州工作学习提供依据,有助于减少贵阳话与普通话间的隔阂,便于人们交往交流,加速贵阳经济、文化等发展。

在这次调查当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在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下语言的变化。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的开展,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将逐渐加深,普通话的普及也将是是必然的。但是这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即普通话的普及与方言文化逐渐消失的问矛盾,无论是国家还是我们个人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贵州省黔南州地区方言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