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客户”竟然是位整理师

“我一直在发愁我的那些纪念品该怎么办。”两年前,在规划整理师乐月的三级认证课上,她这样给学员我们说。嗯?她是教大家做整理的老师哎,怎么还有搞不定的物品呢?

那时正深陷于“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扔扔扔”+“消费降级”,而整理师应该是在这一方面树为榜样的一群人啊!他们家里应该像样板间或者星级酒店一样,整洁、秩序美、几乎空无一物,不该有任何多余的、没有在使用的物品才对。

随着规划整理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明显的“愚蠢”偏见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理念被我所接受、吸收:规划整理一直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即是接纳自己,也尊重别人。哪里有那么多“应该”啊,这世上本就没有唯一正确的整理,只有适合自己的整理。




整理师也是在真实地活着,他们和我们过着一样的生活,有着一样的情感。即使是整理师,也有正常的“生活乱”,也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心里放不下的执念,当然也有面对自己时“搞不定”的物品啊。所以,无论是谁,都需要不断整理,不断成长的。

没事,自己搞不定自己,可以整理师“互整”!于是,在获得了一级生活规划整理师资格认证后,我接下了这一单,把自己的整理入门老师变成了第一位“客户”,而且是一位“大”客户。




早就知道乐月是位情感丰富生活也精彩的饭圈少女,登门咨询时,她打开榻榻米,把自己的宝贝们捞出来给我讲看,果不其然。

“瑾瑜你看你看,这是我‘男朋友’(王俊凯)的同款眼镜,虽然我戴上不是文艺风了,但是真好看啊!”“这个!限量版!我葱的唱片!你看我有这么多《WHY ME》,厉害吧!”“这一堆可爱的小东西是演唱会应援周边~这是15年的,这是16年的,这是……(一直到)19年的。”(我天,饭圈真是大圈,我们手账圈可有一比?)“这是我爸爸送我的第一个彩妆盘~”“就是他们了!我上学时和同学们传的纸条,那真是段美好时光。”“这是小时候的贴画、拍的板儿,这是我给芭比娃娃做的衣服,这是同事合资送的生日礼物,这些是出去旅游带回来的,这是实习的时候用的记录本……”(乖乖,果然是丰富精彩,若不是我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与职责,怕是我俩就掉入回忆的彩球池,玩起来啦!可是话说,有的东西为什么不扔掉呢……留着没用啊……)




看着见到它们就眼放光芒的乐月,那讲述故事时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一下子得到了答案:这些物品虽然旧,虽然占空间,虽然“无用”,但都是她的心动之物,是她的情感寄托与快乐源泉。

对待衣物鞋帽向来杀伐决断的整理师乐月,也曾一次次试图去分类、取舍这些纪念品,但情感的羁绊和无数快乐因子阻扰了她理性思考,让她无法顺利完成作业。难怪在做自我整理时,我们总是建议大家:务必把纪念物品放到最后来处理。因为此时我们的决断力已经有所提高,面对纪念品时就会更加“客观公正”一点。

既然是快乐源泉,那就让它涓涓不息。“来做一次不以‘舍弃’为导向的整理吧”,我将此作为本次整理的中心思想,充分尊重客户重视亲情、友情的价值观,结合她平时会常常拿出这些纪念品“把玩”的习惯,打造一个让她能更方便、更清晰地沉浸其中的“心动之地”。




清空的过程是振奋人心的,我和乐月还有助理整理师阿春三人合力花了1个小时把所有要整理的纪念品和明星周边都搬出来,集中在地板上,数量还真是可观呐!

纪念品的分类,确实是挺困难的,品类复杂,形态不一。既不能像日常用品那样按照物品的固有功能分,比如书报、杂志、文具、饰品、玩具,因为这样会淡化它们的感情色彩,再拿出来欣赏回忆的时候感情线会被扰乱;也不能完全按照时间阶段来分,比如学生时期、实习时期、工作时期,这样同主题的物品又会被割裂开来。




不过这个问题难不住我,谁让我是思维跳脱又天生具有空间感的右右脑星人呢!咨询结束回家后做方案时,我面对着before照片“格物致知”一番,一个非常完美的分类-收纳方案就出来了:




难道这个方案是从天而降落到我的脑袋里的吗?哪有这样的好运气啊,这其中是有一个思维跳板的。那就是万年分类神物:四分法!不过这次四分的不是物品,而是分类的方法: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分类的时候,就先把它们“凑”成四分法,嘿嘿。然后再结合现实收纳条件(榻榻米有10块儿体积相等的储物格)和物品种类思考,于是就形成了这份融合主题、时间段和相关人物的多维度分类-收纳方案。就这样,哪一类物品收纳在哪一个格子里,一目了然。

取舍的过程是艰苦的,用乐月的话讲:“是一次心灵大清洗”。“这个会使用吗?还是仅仅作为纪念品回忆?”“这是要流通出去的?”“这是要回味一下再处理的。”“这是妹妹的东西暂存这里的,尽快返还给她。”就这样,我们在一次分类的基础上,又根据物品的使用状态把它们分成了四类:




如此,该怎样对待每一类物品中的某一件,思路也是清晰明了的。

结果看起来是理性客观的?但其实那一个个问题都是在直击内心啊。因为我们判断纪念品的“使用状态”,是全凭情感的:不用它,纯当作纪念品,那就完全突出它的情感价值;用了它,就要在情感价值和使用价值中间找一个平衡;流通掉,或多或少都要在心里完成一个“告别仪式”再放手,并告诉自己,“感谢陪伴的那段时光,但我需要向前看了”。

在取舍进行了一小时后,乐月这位有经验的整理师竟也开始身心俱疲,说是“做客户比做整理师累多了”,哈哈。大概就是因为投入了感情的缘故吧。而我笑称自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干活机器”,所以并无疲惫之感。纪念品的整理,或许就是需要一位理性的整理师推拉扯拽着感性的你进行下去呢。








或许你会说:这before和after也没什么区别嘛。嗯,可不要忘了,我们这次整理的目的是要实现“方便、清晰”啊。看看客户反馈吧:





说是不“扔东西”,但心灵大清洗后还是流通出去不少的

讲几个收纳技巧:

书脊向外,好拿取:




可以“见缝插针”式收纳,但要留出物品可以“呼吸”的空隙:




巧利用现成的收纳物品,小件不零散:

日本整理师近藤麻理惠说:“整理纪念品,就是重启自己的人生。”在本次整理之前的咨询时,乐月也说,之所以想整理一下自己的“宝贝们”,并不是因为储物空间不足了,而是心里放不下了。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梳理好情感,然后与过往告别,继续前行。你看,其实整理总是与心相关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第一个“客户”竟然是位整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