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读后

《守望灯塔》0403

合上书,似乎又是一本不知道讲了什么的书,什么也没记住,但是满眼却好像浮现出两个字:孤独。

书里说了很多爱,那是孤独的人一直在苦苦寻找而不得的,不管是亲情、友情、理解、还是爱情。

缺爱的人,终生都是孤独的,不知道是否能够被拯救。

银儿是孤独的,达克是孤独的,灯塔永远的守护人普尤是孤独的,品鉴小姐是的,看书的图书馆女主管是的,金刚鹦鹉的主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孤独。

我们生下来,大概原本就应该是孤独的,所以才如此努力去寻找虚妄的所谓爱。

爱自己吧,就像从不曾爱过、又终将失去一样。


《流动的盛宴》0404

我始终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悲伤在弥漫,这与我想象中的巴黎完全不同。我不清楚原因,只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感受。

流动的盛宴,是作家海明威在巴黎时期的一些记录,无关风景,更多的是遇到的人和事。如果说什么惊喜,大约是通过海明威的笔触,我们看到了更多作家这个群体中,除去塑造出来的作品之外的样子,最让人颠覆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我又记不住名字了。。。

这些关于写作、一个人的咖啡馆、餐饮酒水聚会、同道中人的各种描述,让我好像看到了毛姆笔下的那个世界——月亮与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我唯一记得的超过三个字的外国人名字,因为某人)在巴黎画画时,他的那些自认为他朋友们的经历,以及人生的枷锁中,菲利普破产前日常的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许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曾真实地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过——感谢写作者们,让我们得以一窥过往。

生活中的小片段,能够写下来的都很好,而不曾记录的仿佛总是在一段时间内会自动浮现、更具分量——虽然我写的文字不多,但这段巨有共鸣。

关于诸多的对话中,我最喜欢的居然是海明威与前期哈德莉关于留长发的那一段,管其他人管什么呢,我就要自己开开心心的,我喜欢这个态度。

写作者是不是都是情感过于丰富敏感容易受伤、不开心或者忧伤才是生活常态的?我不知道,海明威的作品我还停留在《老人与海》上,这本按说只是记录——也许有些许虚拟——但我还是一直觉得有伤感弥漫,哪怕赌马赢钱,哪怕拿到写作的支票,哪怕与友人痛快吃喝相聚。

也有可能,忧伤不快的只是我而已吧!


《人生的智慧》0411

终我们一生,我们终究会认识到一个无比难过而又无比明确的事情:我们不过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

普通人应该会遇到的人和事,应该会踩的坑、下意识做出的选择,我们都将一一去经历过,而后懊悔懊恼人生没有后悔药。

而当这些智慧更早之前在书本中就有写明时,我们大约第一反应不是为何我没有早早遇见,而是,这果然就是我这样的普通人会经历的呀!

世人多平庸,但我依然想要去做那个清醒的人。而想要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一点是强大的精神世界——谢尔顿说他可以从自己身上得到足够的快乐,不需要其他人的陪伴,谢尔顿固然有他特有的性格特点,但他的这一点而实在是值得人向往。

这很孤独,也很痛苦——痛苦是正向的、直面的——但这很值得向往,很好!


《包法利夫人》0412

这是一本从小就知道、但是一直提不起兴趣来看的书。说来也奇怪,小时候对什么叫名著还没有概念的时候,我就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红与黑》啊《茶花女》啊之类的,偏偏一直对这本包法利夫人提不起兴趣——大概年幼时就觉得,出轨养情人这种故事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值得特别关注吧。

所以看得过程中也是一度比较,不舒服。

很难具体去说到底因为什么不舒服,艾玛的选择,有的时候必须说是咎由自取,有的时候却也感觉可怜悲哀。

据说这本书是关于女性觉醒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觉醒,反而让我觉得可悲。

一个略微受到一点教育的女子、大概见识过一丁点外面世界的多彩,于是乎蠢蠢欲动不安于现状,被自己幻想中纸醉金迷的世界和所谓的爱情驱动,去做出一系列的傻事、臣服于所谓的爱情、躲避现实、最终被各种债务摧残选择服毒自尽——多丑陋的死法。

人,尤其是女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说女人都是恋爱脑,是为了爱情其他一切都可以抛弃的。但也有人说女人最为冷血薄情,爱你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你,不爱你的时候翻篇翻得比谁都快。

这样的心态其实很容易被利用,古往今来所有遭遇渣男的女人们,几乎都是这种类型的吧——理智如此,情感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可是艾玛的选择是因为什么呢?对现实的不满,又没有别的途径,假借爱情的名义逃避现实,让人趁虚而入。

我是真的很不喜欢这样的女人啊,虽然明知道这样的人到处都是,依然不喜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唉,又是何必!


《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0413

春光如此,我却不得见你——被这句话触动了好久。

昨天看完的包法利夫人让我心情不太好,随手刷到的治愈小书推荐里有我之前看过的《山茶文具店》和《外婆的道歉信》,当下立刻打开了这本青春记录小书。

的确很治愈,我们期待的美好都在书里了——校园爱情的圆满、很酷很帅的闺蜜相伴,简单的小事情可以写得这么欢乐形象,感觉这简直就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生活啊!

但是,文字很欢快,不能掩盖过往的灰色,不管是单亲母亲抚养两个孩子的艰辛、突发疾病差点下不了手术台的艰难、自卑不相信自己值得美好的过往灰色。。。借助文字的力量走出黯淡的底色,能把日间的一切平常转化成添彩的美好,人生如何幸福?不过是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

喜欢是好的一起分享,爱是不好的共同承担。

如果说短短的一两个小时看完这本小书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话,那大概就是:春光如此,还好我可以见你。。。


《简.爱》0414

近来好像进入了文字疯狂的喜爱期,但不管是出于应付连轴转的会议、还是打发无所事事的晚上,又或是纯粹被文字吸引,最近一直在看各种文字,重温简爱,大约是因为最近看到了女性觉醒文学的目录而已吧。

但是不得不说,比起傲慢与偏见,比起包法利夫人,我还是最喜欢简爱。

在寄人篱下的时候,她找到了培养自己性格打发时间忍受困苦的办法——书籍;在每个人都教育她要忍耐的时候她敢于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世人皆以金钱、财富、美貌来衡量关系、做出决策时她敢于一直一直地坚持自己。作为第一人称的小说,很难说其中不会有自我修饰的部分,但是看到这样一个个性分明坚持自己的女性——尤其在那么一个女性没有什么太高地位的时代里——真的是让人觉得痛快!

如果从外界视野衡量,简爱几乎可以算是一无所有,可她很早就意识到、并坚持着,自己的灵魂是独立、平等、饱满的,我想作者一定很爱她,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名字都给她——简奥斯汀。

我喜欢个性鲜明的人,尤其是女孩子——可能因为我并不是,至少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是,我唯唯诺诺,为了大人的肯定不断迷失自己,很多时候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敢发表意见,藏身于文字的海洋是我自我保护的举措,一直被评价为是个“读书读傻了、没有自己主见的姑娘”,我自己都不能肯定,觉醒于我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做了什么,下意识地逃离大概是我最长选择的办法,不一定有用,纯属逃离熟悉的环境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但生命始终是一种轮回,我们很快会发生,遭遇的人和事、采取的举措,往往会下意识地进入一种熟悉的轮回里面,现在的我,很多时候的举措是和以往截然不同的,但也经常会让自己又陷入让自己都觉得眼熟和不堪的境地里——内在那个自己,始终存在的,不曾远离。

我喜欢简爱充沛的情感和饱满的生命力,喜欢她始终地认定和坚持自己的内心,有着自己的骄傲和自尊。

希望我也能,一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内心,知道什么对我而言才是最好的,并且坚持地执行下去。

昨晚看得纪录片,感动于那位袁振民:我完成了我的基因传递,现在我要开始过我自己的人生和时间了——希望某一天,我也可以,如此自信地坚持着。


《直视骄阳》0417

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点——不单是人类,应该是所有物种、所有有意识的物种——物质是永恒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真正消亡的,是我们的意识,就像我们不知道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一样,我们也不知道意识的归途在哪里。

我看过一些关于死亡的书,从前几年突然意识到死亡就在身边、同龄甚至比我小的人就在边缘挣扎时,就在不断得知类似的事情时,我开始关注死亡——我们好像从来没有上过这门课程,何谓死。

不知死,焉知活?

最近被推荐的纪录片中,有一句话震撼到我了:构成我们存在的原子,如果有工具的话是可以一粒一粒摘下来的,那么,摘到最后,我们的意识在哪里呢?附着于这些原子之上吗?凭空产生又凭空消失了吗?意识是人类、或者是动物独有的吗?植物有没有呢?山山水水呢?岩石呢?甚至于,地球、星空、宇宙呢?是不是都有意识、只是频道与人类不同而没有被我们感知到而已呢?

否则,我们何来的意识呢?

这是在扯什么。。。与这本书完全没有关系了吧!

不,还是有关系的。如果最终我们的意识将脱离我们的肉身存活,那么死亡就只是另一个世界的起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意识随肉体一并消亡,那么我们好像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了——一切都消亡了,我们又回归了出生前的状态,不由自己掌控,又何必担心。

我喜欢欧文亚隆,甚至我觉得近几年来我很多的思考都或多或少有亚隆的影子,我也曾一度想是不是再读个心理学好好研究一下——几年前我曾被人评价应该去做心理医生,但不知道是拖延症还是不愿意改变,毕竟还是没有采取任何举措,就只是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他的文字而已。

这本《直视骄阳》讲的是关于人类的死亡焦虑,在不自觉中很多人的一些不能理解的行为举措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亚隆用了很多的临床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走进被访谈者的内心,让他们意识到、知道这很正常,并正视问题,能够接受焦虑会不断回来,也能够不断解决。

死亡是终将会到来的,我应该,完全没有准备好,可是我却好像一直做好了离别的准备,我不能判断这是不是我自己的死亡焦虑,可是,如果可能,我对自己离别这个世界时的期待一直没有变过:

要么优雅地老死,要么就在最美丽的年华戛然而止吧!


《人间值得》中村恒子 0418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人独自生活。

临近结尾,被这句话打到了。

我其实经常有在思考,到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我无意识中坚持的,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的对与错,是否有道理?就像今晚的工作聚餐,不管是认识超过十几年的平级同事,还是我的领导,又或者是我的下属们,不管是谁来劝酒,我都只是捂住杯子摇头笑而不语,哪怕他们再三说只要一滴意思下就好,我也坚决不松手。

其实这样会导致场面很尴尬,但好像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我很固执,别人拿我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只好自打圆场就这么过去。

人间应该是值得的,尤其在我越来越坚持自己了之后。

认真思考下来,其实我已经慢慢在做自己了,所以恒子奶奶文中的很多生活的智慧,我都能理解并感同身受——毕竟,我其实对这世上我认识的99.9999%的人都并不关心,我不认识的更不关心——但我始终也还是一个俗人,我似乎仍然在我关心的极少数的个别人群中,或多或少有尝试着想要去改变谁,可是这世上,改变别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自己的快乐才比较重要。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把自己的快乐放在人生信条的首位上,大约我们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的麻烦吧。

扪心自问,我其实是一个独处的时间非常多的人,也可能正是因为有太多独自待着的时间了,有时候也会想要和别人在一起,有时候会很害怕人多,也有的时候,非常不希望物理空间内有认识的人在。我喜欢有帽子、有口袋的衣服,当我想一个人待着而不行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我会带上帽子戴上墨镜,双手插兜戴上耳机,假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哪怕其实并没有开任何声音。

而我一个人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呢?最多时间是看书,其他时间大概在刷手机、看视频,偶尔可能会和别人聊天——几乎没有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所谓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可以的话也许会做做运动,再有条件的话,炖个甜汤配一堆水果零食打个豆浆之类的,连房门都不必出,就可以一个人待到地老天荒。

我的生活技能近乎没有——我没有独立生活过,家里遇到任何问题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解决,灯泡坏了马桶堵了下水道漫了这些事情我都没有独立解决过,不会做饭没有方向感出门最大障碍是会弄丢自己,经常受伤——经常东磕西撞一身青紫不知道怎么来的。

我的世界其实非常非常的简单,我看人也一向是黑白分明的,有的时候也会疑惑自己这样的人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的——大概是傻人有傻福,遇到肯帮我能帮我的人比较多吧——我其实很自我,很自私,但我居然直到今天还能活着并且好像活得还行,我实在是需要感恩的。

能遇到包容自己的人不容易其实,诚惶诚恐之余,感谢所有的遇见,我大概还是会继续这样自我的状态继续生活很久,大概很难改了——毕竟就这么过了这么些年了——我会试着不要去改变任何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依然希望我喜欢的、爱着的、爱过的人都很好很好——比我好更好——至于我不喜欢的,爱咋咋地请离我远一点就好。

有时候想到李诞那句话:开心点吧朋友,人间不值得——我一直以来的解读都是,开心点吧,人间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你不开心的。如果我的解读是对的,那就恰好符合这本书的题目了,异曲同工,妙哉!

为什么会因为一本小书跑过来剖析自己呢?看完一本书习惯性地会写点东西,以前是直接写在书本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写在上,做一个记录。方式其实没啥,只是看完书的当下,随手写的一点感受而已,所以内容其实无所谓,有没有人看也无所谓,我只是,想要通过这个方式来记录而已。

挺好的,文字大概是我最大的情绪纾解渠道,我喜欢阅读文字,也喜欢随意组合文字,文字一直是我心目中最美的存在——这样看,人间是真的好值得,真好!

《一句顶一万句》0429

不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了。

看的时候有种感悟:很多人这一生的转折点,就是在不分青红皂白地选择交流对象上。

人和人之间大概真的有彼此有说不完的话的时候,也许真的是有不管对方听不听自己总是想要去倾诉的时候,但也许,就像不知道在哪里流传的那句话一样:一个人说废话的比例越高,幸福感越强。

以上我都没有验证过,不负任何责任。

就我个人而言,有的时候的确是有的没的很想说话,好像不管什么话题都可以交流,说起来就能一个接一个说个没完没了——这种一般发生在稍微熟悉一点的同事之间,关于工作关于其他同事我们可以吐槽的总是很多。

但更多时候我其实好像,不太愿意交流,文字的交流方式远多于语言,尤其是熟悉走心的交流上,说的话会更谨慎些,更想要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突然想起无意中看到过的一段话:现代人的表达常常会有“词穷”之感,很多内心是没办法用言语描述出来的,所以当某一个瞬间,你发现一首诗词走进了你的内心时,你会由衷感觉到与古人的连结,会发觉自己的孤独感痛苦感的消退,能感受到“原来我心中所想的是可以被表达出来的”——在瓦尔登湖里,我感受过这种感动,触动特别大——在古诗词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乎最经常遇到连结者。

说这些好像跟小说没啥关系,但怎么说呢,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句话并不仅仅适用于奇葩说,它适用于所有表达者。

人们一生寻寻觅觅的也许是那个能够让自己充分表达不被误解的人,不管是语言、手谈、文字、喷空、臆想,各种方式都好,人们需要的并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伴,需要的只是一方能够肆意表达的空间。

而在这个人类渴盼的空间里面,大概真的可以,一句顶一万句了吧!

谁知道呢?毕竟我也还没能找到呢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4月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