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凯文•凯利KK系列) 读书笔记(3/5)

第5章 使用 Accessing

1.    即时的借取使你能够享受到占有一件物品时的绝大多数利益,同时你无需承担清洗、修理、存储、归类、投保、升级和保养等责任,以至于使用权正在开拓经济的新领域。这种从“拥有你所购买的”到“使用你所订阅的”的转变推翻了一些传统。

1)    产品会鼓励所有权,但服务并不主张所有权,因为伴随所有权的排他性、控制性和责任类特权在服务时是没有的。所有权是随意的、不稳定的。如果有更好的东西出现,那就抓住新的丢掉旧的。

2)    订阅则提供了一个有关更新、发布和版本的永不停歇的服务流程,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保持永久的联系。服务并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种不间断的关系。

2.    在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程中,有五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

1)    减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

    减物质化并非仅与数字产品有关。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可以用更少的物料制作更好的东西。有时,我们产品的重量没有减轻,而是增加了一些新功能,但是总体的趋势是产品倾向于使用更少的物质。

    数字科技通过加速产品向服务的转变来促进减物质化趋势。我们在联网的汽车,家居用品的和办公用品中嵌入越多的智能和智慧系统,就会越发将其作为社会财产对待。我们将在某些方面分享它们(可能是它们的组成成分、它们的使用位置、它们所看到的东西),则意味着我们在分享它们的时候会思考自身。

    使用模式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拉得更近,消费者通常也会扮演生产者:

    当一个消费者选择使用服务而非购买一个产品时,他或她会对其有更为强烈的认同。你经常会被困在一个订阅服务里而难以跳出来,比如电话网络。你使用一个服务的时间越长,他们对你就越了解;而他们对你越了解,想要离开他们并重新选择服务商就越困难。对于这种忠诚的关系,生产商自然是满怀期待的。

    消费者也能从这持续的关系中获取一些收益:不间断的质量保证,持续的性能提升,以及细致的个性化定制——前提是服务本身是良好的。

    如果不再拥有软件,你只是使用软件,那你就可以与其共同进步,作为新的产消费者,你会被鼓舞去发现漏洞并报告给公司(省去一家公司中开销巨大的质量保证部门),到论坛里的其他消费者那里寻求技术帮助(省去一家公司中开销巨大的服务后台),还要去开发你自己的扩展插件和改进(省去一家公司开销巨大的研发团队)。使用模式令我们与服务的各个环节的沟通加强了。

    今天,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service,SAS)而非产品的理念,已经变成几乎所有软件的默认模式。只要按月支付订阅服务费用,你的电脑就可以始终运行最新版本。这一新的模式使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定位软件的使用,有选择地长期使用某些功能。

    旅店Airbnb,工具Techshop,衣服Stitch

Fix,食物(Food as Service,FAS),在前方不远还有数百家新兴创业公司在开创订阅使用权的服务。比如家具,玩具,健康服务收容等。当然,在所有这些服务里你仍然是需要付费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鼓励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建立更为深层的联系,而且也确实需要这种联系。

2)    按需使用的即时性(Real Time On-Demand)

    使用性也意味着在使用新事物时要做到近乎即时的传递,否则就不必考虑。还有就是它们应该更便宜点,付款方便等等。优步作为按需、即时的出租车服务公司,已经打破了运输业的传统。出行已经是个无需再动脑筋的事情了。

    类似的这种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冲击着数十个其他行业--“X领域的优步”。他们的核心业务是,他们拥有软件,可以在一秒之内,就将那些恰好临时闲置的资产(比如无人居住的卧室、停泊的汽车、闲置的办公空间)与等着急用的人们匹配起来,并使其即时开展,在你需要时随时提供服务,而且有着你难以拒绝的实惠价格。比如三家不同的鲜花服务优步,一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优步(Geekatoo),一家提供医生出诊服务的优步。

    大量资金涌入服务领域的一个原因是,一项服务的开展形式要远多于一件产品。将运输业重新升级为一项服务的方式多到数不清,优步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变式。已经有数十种已经存在的形式,但还有更多可能的创新。创业者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将运输业(或者任一个行业)的利益分散到每一个组成的商品中,然后以新的方式进行整合。这些创业公司尝试以新奇的方式开拓低效领域。

    常见的有:私家车自驾,出租车,租车自驾Hertz,雇司机和车Uber, 公共汽车;

    对利益的创新排列组合的方式有:代驾,雇司机并和陌生人拼车去往各自的目的地,自驾捎带他人去临近的目的地,让司机用投标的方式来竞价决定谁来搭载你,或者干脆服务司机而非乘客,帮助司机管理多个系统,并且优化他们的行驶路线。

    尽管这些想法会继续兴旺发展下去,但绝大多数这种公司都无法成功。由于初创费用较低,去中心化的生意是很容易开办起来的。因为如果这些创新公司的商业模式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较成熟的公司就会准备效仿。

    但无论怎样,重新整合的利益会继续蓬勃发展和壮大。现在,大多数人的口袋里都装有一台超级电脑,全新的经济力量正在释放。如果进行巧妙的结合,共享就将是默认的选择。共享与租赁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    在租赁关系中,租借者可以享有所有权的部分权益,而无需承担昂贵的资产购置费用或维护费用。当然,租借者也有些不利的方面,因为他们不能获取传统所有权的全部权益,比如修改权、长期使用权或者资产升值。

    在当今社会你几乎可以租赁任何东西。由于越来越多的的事物被发明和制造出来,而每天能够享受它们的时间总量不变,所以我们在每件事物上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我们现代生活的长远发展趋势就是大多数物品和服务只做短期使用。因此,大多数物品和服务都在准备着被用来租赁和共享。短期使用将成为常态。不论好坏,我们的生活正在加速,而足够唯一足够快的速度就是“立刻”。电子运动的速度将会是未来的速度。

    传统租赁业的下滑源于实体商品的“竞争”本质。竞争意味着零和博弈,只有一个竞争者能够胜出。如果我租给你一艘船,其他人就不能再租。为了保证实体商品租赁业务的增长,出借方不得不购买更多的船只。

    共享无形的商品和服务可不会以这种方式运作。共享租赁的服务是“非竞争性的”,这意味着你可以将同一部电影租给任何想在这一时刻观看的人。这种将产品共享给很多人而不减少每个租赁个体满意度的能力是极具改革性的,它将使用该产品的总费用急剧降低(由百万人承担而非一个人)。既然可以通过租用和共享来即时达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还要去拥有呢?

3)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    当事物广泛传播到互联网时,如果没有能力让它们保持连接,工作着的集体就会分崩离析,并且带来些许倒退。将这些机构与进程粘起来的则是便宜且无处不在的通信技术。当我们用跨越沙漠、穿越海底的电缆无休无止地在地球上缠绕时,长距离即时通信的技术手段促成去中心化趋势就成为必然。

    从中心化的组织向更为扁平化的互联网世界转变的后果是,每一个事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必须更快地流动起来,以保证整体在一起移动。液态联系掌管着去中心化组织,对于它们来讲,“使用”则是更加合适的应对方式。流动是难以拥有的。

    现代文明的几乎每个方面都已经开始变得扁平化,除了其中一个方面——货币。一个稳健的货币体系需要准确、协调、安全、执行,以及一个机构来对以上所有事情负责。如果事实证明你可以将货币去中心化,那么实现它的技术也可以作为其他中心化组织去中心化的工具。

    比特币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货币,它无需任何一家中央银行来为其准确性、强制性与调节性负责。也许比特币最负盛名的就是其匿名性以及它所激发的黑市交易。

    比特币最重要的创新是它的“区块链”。区块链能够让金钱之外的很多系统都实现去中心化。所有的交易会被记录在一个公共帐薄里(即一个区块链),而这个帐薄会分发给全世界其他所有的比特币持有者。这一共享数据库记录着所有现存比特币的交易历史以及持有者,以每小时6次的速度更新。

    在你我的新交易达成前,它必须被大量的其他比特币持有者进行数学化验证。使用比特币时,你对政府的信任便转而被对数学的信任所取代。无论比特币本身是否成功,它的区块链创新都会促进点对点信任系统的发展,而这将进一步推动众多机构与行业的去中心化。

    一些区块链的狂热爱好者建议创建只使用自动区块链技术的综合代理端,来执行一系列要求信任与核实的复杂交易(例如进出口贸易,或者管理不动产三方契约和抵押合同)。

    区块链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它是一种民众公有(public commons)。作为一个变得数字化的发明,它也在倾向于变得共享;在它变得共享的同时,它也在变得无主化(ownerless)。当每一个人都“拥有”它时,也就没有人拥有它。

    大多数公共基础设施都带给我们这种“胜过拥有”的利益。就好像我们通过向当地政府缴纳税费来获取道路的使用权,就好像我拥有它们一样——甚至比我拥有它们还要好,因为我无需负责维护工作。

    去中心化的网络/因特网就是现在的中心化的民众公有。(我需要纳税来获得网络的使用权。)我们的社会愈发去中心化,使用性就会愈发重要。

4)    平台协同(Platform Synergy)

    最近,不同于传统的两种基本方式(企业和市场),第三种组织工作的形式出现了,即平台。平台是由一个企业创建的基地,使得其他企业可以在其基础上创建产品和服务。它既不是市场也不是企业,一个平台就像是一个百货公司,出售并非由它创造的商品。

    第一批被广泛使用的成功平台之一就是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任何有雄心的人都可以创建并销售能够在微软拥有的OS平台上运行的软件。

    第二代平台吸收了更多的市场属性,所以它有点像市场与企业的结合。这种平台的优秀者之一就是iPhone上的iTunes。供应商可以在iTunes上设立虚拟货架来销售自己的App。而苹果公司则负责调节这个市场,会淘汰一些垃圾的、占用资源的或者是无效的应用程序,设定规则和协议,并且监管经济往来。

    第三代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的力量。不像传统的双边市场——比如促成买家和卖家的农贸市场,在今天,最富有的以及最具破坏性的组织机构几乎都是多边平台。

a)    在脸谱网的这个市场里独立的卖家生产他们自己的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在市场上会与他们的朋友进行匹配;卖家们的注意力被卖给了广告商,游戏公司,第三方App对其他的第三方App进行销售:它们不停歇地以多种方式匹配着。只要脸谱网能够作为企业管理市场规则和自身发展,它还将继续壮大。

b)    苹果、微软、谷歌、脸谱等企业巨头都借用第三方供应商来增加其平台的价值,并且普遍开放API(应用程序编辑接口)的使用来促进和鼓励他人参与进来。

c)    优步、阿里巴巴、Airbnb、PayPal、Square、微信、安卓都是新兴的已获得广泛成功的多边市场,它们各自由一家公司运作,促进生成由衍生但相互依赖的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强劲的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受到共同进化原则的支配——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相互依赖共生(co-dependence),是竞争与合作的混合物。平台就像一个雨林,一个物种(产品)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共存物种的基础之上的。

    平台的这种深度生态的互相依赖性,会打压所有权,而扶持使用权。共享都是默认设置——即使这也正是竞争的规则。你的成功取决于他人的成功。

    无论是“私有”还是“财产”,在一个生态系统里都没有太多意义了。随着被分享的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少的事物会被当作财产看待。在平台上,同时滋养出更少的隐私(持续分享私人生活)和更多的剽窃(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可并非简单的巧合。

    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变是有代价的。你所拥有的所有权使你有权利——也有能力——修改或控制你对于所有物的使用。而这种修改的权利在今天流行的一些数字平台上正在快速消失。它们的标准服务条款禁止了这一点。但是修改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现在可以借用“开源”的平台和工具实现,比如Linux

OS或者流行的Arduino硬件平台,而这也是它们拥有巨大吸引力的部分原因。针对共享的事物进行提升、个性化或优化调整的能力和权利,将是下一代平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在一个真实的生态环境里,提供支持的供应者们可能会在某一方面合作,又在其他方面彼此竞争。比如亚马逊买新书也买旧书,旧书供应商既要互相竞争,也要与出版商进行竞争。平台的工作就是确保无论供应商之间是合作还是竞争,平台自身要盈利,并且还要升值!平台是提供服务的工厂,而服务则偏爱使用权胜于所有权。

5)    云端(Clouds)

    一个云端就是一块由几百万台计算机组织成的“殖民地”,它的记忆和工作是以大量后备存储的方式分布在众多芯片里的。

    这是一种动态分布,这一方式使得云端可以在任何一个单元关联失败时重新定位到自身的其他单元。比如你在线观看一部很长的电影,突然一个小行星撞毁了构成云端的机器的三分之一,但你可能不会察觉到任何中断。这是因为电影文件并不存储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机器里,这个过程非常像有机体的自行愈合。云端是现存机器中可靠性最高的。

    云端的另一个核心优势在于,它变得越大,我们的设备就变得越小巧、越轻薄。云端负责所有的工作,而我们手里的设备只是提供对接云端工作的一个窗口。

    网页是众多超链接的文件,云端则是超链接的数据。将东西放置在云端上的首要目的是深度共享数据。相比于独自发挥作用,交织在一起的比特会变得更聪明也更强大。

    云端也具有弹性,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在其网络中添加或减少与其连接的电脑数量,来即时地扩大或缩小云端。

    目前,云端还没有一个独立固定的架构,各种云端的属性仍在快速地进化中。但总体来看,它们是巨大的,一个云端的基础存储量可以达到多个装满电脑的、足球场大小的库房中的信息总量,而这些库房则分布在相隔几千英里的诸多城市里。

    为了完全利用人工智能和其他基于云端的技术力量,我们的工作与娱乐将愈发远离个体所有权的孤岛,而转向云端中的共享世界。我们反应更快了,却也常常更加肤浅。思考起问题来,更像是一个云端:没有什么边界,开放地应对改变,并且充满矛盾。我将不仅仅是“我+”(Me Plus),还是“我们+”(We Plus)。

    如果一个云端公司限制或监控我们的行为,我们就会感到痛苦;与云端构建的令人舒适且全新的自我进行分离,也将是可怕的、难以忍受的。

    关于工具是我们自身的延伸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车轮是腿的延伸,相机是眼睛的延伸,那么云端就是我们自我(self)的延伸,是我们所使用的自我的延伸。云端就是备份,我们生活的备份。

    目前为止,云端主要是商业化的。以优惠价格出售的可扩展的云计算服务使得创建一家新科技公司容易了100倍。这叫作“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作为服务的计算机取代了作为产品的计算机,使用权取代了所有权。这是过去十年里硅谷诞生出众多创新公司的一个主要原因。云端公司鼓励这种增长和依赖,因为人们越多地使用云端,越多地共享服务,它们的服务就会变得更加智能和强大。

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将不同的云端结合成一个“互联云”(intercloud)。虽然进程缓慢,但可以明确的是,所有企业的云端将会交织成一个巨大的大云端(The Cloud),而且对于每个使用者或公司而言,这个大云端运行起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云端。

    对抗这一融合过程的阻力之一,就是互联云需要各个商业云端共享它们的云端数据,而现在人们把数据储备被视作一种竞争优势,而免费共享数据则被法律所阻止,所以在企业学会如何创造性地、富有成效地、负责任地共享数据之前,还有很多年的路程要走。

    最后一步,在我们移向互联云的同时,我们也是在移向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的社会。当亚马逊、脸谱网和谷歌的巨大云端在分布运行时,它们自身并非是去中心化的。这些机器是由众多公司在运作。

    目前有一些方法能够使云端在去中心化的硬件上运行,比如构建去中心化的通信系统。若每个人的手机都可以通过太阳能充电,这便是一个无需电网支持的通信系统。当大范围的紧急事件造成电力系统中断时,一个点对点的手机网络作为“中继器”放在屋顶上——通过太阳能充电,同时复制信息并向更远距离的一个手机传递。一个手机的范围是有限的,但你可以将小小的手机它们就像是迷你信号基站。一个屋顶中继器和数百万手机构成的无线网格网络将会创建一个无人掌控的网络。现在,已经有不只一家初创公司成立以提供这种无线网络网格服务。

  一个无人拥有的网络会令那些管理我们通信设施的合法组织躁动不安。所有这些问题不只是出现在云端和无限网格网络,也出现在所有的去中心化系统中。如果一个人只是使用所有东西而不拥有任何其中的任何一件,这种极端情景则是值得深掘的,因为它揭示出了前方技术发展的明确方向。

    云端并不拥有绝对的地理位置,那适用于什么地区的法律监管,是适用者住宅地,服务器所在地还是国际组织?对于它透漏的信息谁来负责?

    谁拥有数据,是你还是云端?你是否拥有你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你只是使用了它们?当你有些不完整的想法、诡异的白日梦时,它们是否应该与你真正相信的东西区别对待?

    传统来说,不拥有任何东西会令人感到不踏实、不可靠。对于数字原住民,他们相信可以在需要时随时随地地获得一个工具,用完后便将其抛之脑后,他们不会承受拥有事物所带来的负累,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第6章 共享 Sharing

1.    “社会化媒体”(即社交媒体)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化的”是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化活动,是网站和移动应用在处理来自于庞大的消费者(或称为参与者/用户/受众)网络的输入时所产生的。当众多拥有生产工具的人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共享他们的产品,不计较劳务报酬,乐于让他人免费享用其成果时,新社会主义的叫法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未来学家已经将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在经济层面的体现命名为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

1)    所有类型的维基都是集体主义的体现。维基是指通过协作而产生的文档集合,任何人都能方便地创建、增删或修改其中的文字内容。各式各样的维基引擎运行在不同的平台和操作系统上。

2)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这种利于共享的版权许可协议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它鼓励人们准许他人合法地使用和改进自己的图像、文本或音乐,而无需额外许可。类似Digg、StumbleUpon、Reddit、Pinterest以及Tumblr这样的社交评论网站使得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可以到专家和朋友资源库那里查找照片、图画、新事物和新创意。然后大家一起对这些材料分级、评判、共享、转发、注解,并将这些材料重组到自己的数据流或资源库里。这些网站就像协同过滤器,将当下最好的内容推荐给读者。

2.    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家新的创业公司骄傲地宣称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管理社区的方式。纵览我们的在线领土,随着人们协同程度的增加,群体从只需最低程度协同的共享起步,而后进步到合作,再然后是协作,最终则达到集体主义。每一步发展都需要进一步的协同。

1)    在线公众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共享意愿。分享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它也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基本构成成分。分享是数字社会主义中最温和的表现形式。

2)    社区的集体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贡献者个人力量之和。类似Reddit和推特这样的网站允许用户投票或者转发最重要的信息(新闻、网址链接、评论),它们对公众话题的引导甚或超出报纸和电视。有志于此的内容贡献者会继续贡献内容。数字共享超脱了政府,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作用。数以千计的聚合网站都会采用类似的社交模式以实现三重收益。

    首先,面向社交的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根据自身需要来为他们所找到的东西分门别类、评价和收藏。社区成员可以更方便地管理自己的收藏。

    其次,这些标注、按钉、书签也可以使其他用户获益,帮助他们更方便地找到相似的材料。获得越多的点赞或者越多的话题标签,那么它对别人的帮助就越大。

    第三,集体行为可以创造一种只有当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时才会有的“增益付出,超需回报”。有组织的协作所能取得的成果要超出临时的合作。当大量由不同游客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为埃菲尔铁塔拍摄的照片汇聚在一起时,并且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标注,那么就可以将这些照片(借助软件,比如微软的Photosynth)整合出令人惊叹的3D全景渲染结构图,而这要远比每个个体的拍摄更为复杂,也更有价值。

3)    这种协作本身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但这些新的在线协作工具为公有生产形式提供了支持,使得人们可以摆脱对资本主义投资者的依赖,将成果的所有权保留在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手中。

    相比之前提到的临时合作,针对庞大复杂的项目所展开的协作通常只会给参与者带来间接收益,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只会与最终产品的一小部分打交道。一位热心参与者可能要花几个月来为项目的子程序写代码,而项目的全面应用则是几年之后。

    以自由市场观点看,这种劳动报酬比是十分不正常的,即工作者做了巨量的、有很高市场价值的工作,却不获得任何报酬。这种协作方式是资本主义所不能理解的。

    除去经济学上尚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外,我们其实已经习惯了免费地享用这些协作成果。人们被鼓励自由和免费地复制这些产品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尽管没有金钱回报,但创造这些产品的大众生产者获得了信誉、地位、声望、享受、满足和体验。

4)    与其将技术社会主义视为自由市场个人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一对零和博弈的某种妥协,不如将技术共享视为一个新的、能同时提升个人和群体价值的政治操作系统。共享技术其未曾言明但又不言而喻的目标是同时最大化个体自主性和群体协同力量。

    将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融合的混合系统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新的操作系统既不会像传统的集中计划式共产主义那样不容许私有财产,也不会像自由市场那样充斥着自私自利。

    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成就是开源项目,譬如Apache,会涉及到数百个贡献者的管理,其人员规模相当于一个村落。

    而参与在线合作的人数则要巨大得多,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脸谱网上有至少14亿的公民在免费共享他们在“信息公社”里的生活。如果脸谱网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它将是这个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的整个经济建立在无需支付报酬的劳动力之上。他们的“回报”体现在由14亿个相互关联的、真实的个体所产生的沟通和交往中。他们的回报就是被准许继续留在这个公社里。

3.    然而,在新兴的共享、合作、协作以及集体主义浪潮下,公民们无法完全不触及政治。我们从协作中受益越多,就会愈发欢迎政府中的社会化机制。

1)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些构建了替代有偿劳动机制的家伙们会包藏着很多政治意图。但设计共享工具的程序员和骇客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改革者。他们无偿工作的最主要动机就是“学习并发展新的技能”。太过明显的政治意图基本上都不具实用性。物联网与其说是受经济学支配的产物,莫不如说是由分享意愿驱动的作品。

2)    持续增长的共享是必然的。只要借助恰当的技术、在恰当的条件下、辅以恰当的收益,我们就会共享一切。尽管如何命名未来的模式尚无定论,但共享技术仍来日方长。如果共享满刻度是10的话,我们目前的刻度只是2。

3)    会有人竭力阻挡这一趋势。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让消费者自己免费的动手输入他们的广告,并以实时更新的方式保证信息的时效性,那些负债累累的报刊企业如何能与之竞争?无需政府拨款和管控,将市民和市民直接联结起来,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这一几乎免费的市场所实现的社会效益建立在效率基础之上(网站在顶峰时期也只有30个员工),足以使任何政府组织或传统企业汗颜。但同时它也提供了无可争辩的事例,即无论是追求利益的企业还是靠税务支撑的民政机构,共享模式都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近几十年来的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利用市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    政府传统上会对通信领域特别是属于稀缺资源的广播频段进行管制。但以市场方式将通信频段竞拍售出后,极大地促进了带宽的优化使用,并且加速了创新和新兴行业。

    与其让政府垄断邮件行业,不如让DHL、FedEx和UPS等市场参与者加入进来。

  当我们以协作的方式与跨越大洲的小组中与素未谋面的人一起工作时,当我们并不在意合作者的社会地位时——政治上的社会主义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下一步。

4)    现在我们正以同样的方法来对待社会化协作技术:将数字社会主义应用于不断增长的愿望清单——偶尔也用于自由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并观察其是否有效。几乎每一次尝试,共享、合作、协作、开放、免费、透明所发挥出的力量都要比资本主义者所预期的更为实用有效。

    在非营利领域,我们已经成功地利用协作技术将医疗服务带到了最贫困的地区,开发了免费的高校教材,并且资助罕见疾病的药物研究

    在商业领域,过去十年里创造了最多商业财富的三家公司——谷歌、脸谱网、推特,正是通过意想不到的方法从这种不被看好的共享模式中提取出了自身价值。

    谷歌是第一家从消费者点击的共享搜索结果中获利的公司。一位普通用户的每次点击都在为那个网页的有效性进行投票。这一奇特的循环证据链并非由谷歌建立,而是由数百万个网页上共享的公共链接所构成。所以仅需使用谷歌,粉丝们就会将谷歌变得越来越好,并且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

    脸谱网最有价值的资产是那些表里如一的网络身份,这些网络身份是脸谱网的共享机制得以运转的必需之物。脸谱网通过便利地共享一个真实版本的你来赚取的金钱。

    推特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即挖掘未受重视的力量——仅用140字符共享“最新状态”。将这些个体的萤火之光聚合起来并加以处理和组织之后,再散播给个体或是将分析结果卖给企业,就能做到点石成金。

5)    过去30年的主要文化进程是等级架构向网络结构转变,中心化的领导机制向去中心化的网络机制转变,这股自下而上的力量接下来会继续把我们带得更远。

4.    然而这一过程还并没有停止,仅有底层力量是不够的。为了达成最好结果,在底层的纯粹无政府状态之外,我们仍需要一点点自上而下的干预。每一个有影响力的自下而上的组织得以存在超过数年的原因正在于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自下而上和一定程度自上而下结合的混合体。

1)    编辑,或者称为管理员,或者算法,作为中间人存在的必要性不会消失。当100万人在一周内进行了100万次写作(或写博客、或贴图)时,对这些文字洪流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自上而下的选择将会随着用户生成内容的增加而逐渐凸显出其价值。那些提供用户生产内容的企业将不得不开始向素材的海洋里面添加编辑、筛选和管理等功能,以维持人们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对蕴含着大众创造力的浑金璞玉加以雕琢。

2)    事实上,维基百科在向所有人开放的同时,也设置了后台的精英机制。当有数百万个作者为维基百科做出贡献的时候,有那么一小部分编辑(大约1500人)要负责对大多数文档进行编辑,这些一直坚持的老手就起到了某种管理作用,为维基百科这种开放的灵活机制提供了薄薄的一层编辑评判体系,让维基百科得以持续运转和发展。

    每年都会加入更多的层级。如果一个人编辑的文章越多,那么他的编辑就越可能被保留。

  有争议的文章可以由高级编辑“冷冻”起来,越来越多的文章受控于编辑、专家评审、校验锁定、认证证书,不再能被随意的个人修改,只能由指定的编辑修订。

    这些改变对我们读者来说都是很好的。每一步改变都是借由少量自上而下的智慧来校正大规模自下而上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愚笨。这些文章整体的质量也提高了。

3)    如果一个集体的目标则是要构建一个体系——那些自我导向的成员能够对关键流程负起责任,而类似优先级排序这样的困难决定则由全体成员共同作出。历史上有数百个小规模的集体主义团体已经尝试过这种去中心化的运作模式,即执行功能不由上层掌握。然而结果并不让人乐观,只有极少数的社群可以维持若干年以上。“在每个成功的无政府体系中总会存在一个长老会组织。”

4)    今天,数字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廉价的点对点通信。网络使得专注于产品的组织能够以集体化的方式运作,同时保留一定的等级制度。

    一方面,像互联网、脸谱网或者民主这样的平台旨在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搭建场所。这些基础性平台会从尽可能减少层级、降低准入门槛、公平分配权利和义务中获益。当有强势的活动者在这些系统中占据支配地位时,整个系统都会遭殃。这些新兴的集体都是混合型组织,但相比大多数传统企业,它们还是远远倾向于非等级结构。比如MySQL这一开源数据库产品背后的组织并不是不存在某些等级制度,但是相比甲骨文这样的数据库巨头,它体现了更多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样,维基百科之于《大英百科全书》。

    另一方面,那些旨在制造产品而非提供平台的机构则往往需要强势的领导以及构建在时间尺度上的等级结构:较低层级的工作专注于以小时为单位的任务;更高层级(通常是CEO级别)的工作需要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筹划。

5.    很多企业都梦想着从制造产品转型为提供平台。但当他们实现目标后(比如脸谱网),却常常没有为所需的角色转型做好准备。在保证机会平等和“平均”方面,在最小化等级架构方面,他们必须更像政府而非公司那样来行事。今天,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式将大量的失控元素与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相混合,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前沿。

1)    自上而下的机制是需要的,但又不能太多。编辑工作和专家意见就像是维生素,过量的话反而会变成毒药,或是不被吸收而浪费掉了。合适的剂量刚好足以激活庞大的躯体。

2)    蜂巢思维寓智于愚,总是可以比我们想象的走得更远,eBay的虚拟陌生人跳骚市场本不被看好,但尽管还不算完美,它也远远超出了人们当初的预期。

3)    即使这种完全去中心化的力量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它的自下而上几乎总是开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它快速、廉价且不为人所控制。启动一个新的众包服务的门槛很低,而且还在变得更低。“蜂巢思维”可以很快、很平稳地规模化。

4)    这些公司是否会在将来改变其形态并不重要。也许100年后,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共享过程会被插入过多的管理层级,以至于它们变得更像老式的、中心化的商业。

6.    未来10年的创作量将会超过过去50年的总量。在这些自制的畅销作品登上各大头条的同时,真正的新闻却是在另一个方向上。数字时代是那些非畅销品——被低估、被遗忘的作品——的时代。借助共享技术,最冷僻的兴趣将不再孤独,它离人们只有一键之遥。这种趋势终结了大众市场独霸天下的局面,带动了乱众市场的增长。这是一个全球范围的“利基市场”,想要查找一个特定的小众爱好就像查找一个畅销作品一样简单,即便每个小众爱好只能吸引几百个粉丝。

7.    如今是观众为王的时代。再没有比另一种新的共享技术--众筹更能让创作者受益的方法了。观众或者粉丝们集体资助他们所喜爱的艺术家或作者,共享技术使单个粉丝的力量与其他类似的数百个粉丝的力量汇聚起来(无需费多大劲),最终形成一笔数量可观的金钱。

1)    最有名的众筹机构是Kickstarter。

    Kickstarter有一套精巧的第三方担保服务:所有筹款只有在达成募资目标之后才会被转交给创作者。在30天募集期结束时哪怕只差1美元,所有筹款都会立即返还给资助人,发起人得不到一分钱。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粉丝,因为一个筹不到足够资金的项目注定会失败。这样的设计也应用了经典的网络经济学原理,也就是让你的粉丝成为你的营销主力,因为他们一旦参与进来,就会有动力去号召他们的朋友也参与进来,以确保你实现你的目标。

    Kickstarter鼓励项目发起人设立较为稳妥的目标,有时,Kickstarter上的项目可能会受到未曾预料到的欢迎,如果募集资金超过目标后,希望为粉丝提供“延伸目标”——包括项目改进和回报升级。照顾好粉丝几乎就是一项全职工作:通报进度,回答问题,做推广。

2)    其他的粉丝筹资平台中,每一个都会调整其规则以迎合不同的创意群体或突出不同的结果。如Patreon和Subbable,致力于为持续性的项目提供持续的资助,比如杂志或视频。

3)    迄今为止大众共享最具潜力的未来还是在以粉丝为基础的股权众筹领域。

    与投资一个产品不同,支持者们是在投资一家公司。如果你有一个想法,你可以从其他任何人那里寻求投资,只要他同你一样看到了这个想法的潜力。你不需要得到银行家或者富人的认可。如果你努力工作并且最终成功了,你的支持者将和你同享荣华富贵。

    如果存在一个开放的P2P机制,使得那些不能负担繁重的文案工作和层层的金融官僚审批程序的创业公司都可以(在一定监管下)将其所有权股份向公众发行,那将给商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到那时,共享经济将会包含所有权共享。

    几十年前国际银行就发现,将少量的钱借给穷人要比将大量的钱借给富裕的国家政府有着更高的还款率。而这正是Kiva公司所开展的P2P借贷业务。有两家网络公司(Prosper和Lending Club)将发达国家中普通的中产阶级借款人与那些愿意以合适利率进行放贷的普通市民进行匹配,也促成了至少20万笔贷款。

4)    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缺少了必要的审核、监管和监督执行,P2P投资可能会招来各种骗子。精明的骗子可能会许诺各种丰厚回报,但在拿走你的钱后则以失败为由逃脱责任。

5)    正如eBay会利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陌生人交易中存在的欺诈这一老问题一样,股权众筹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做到最小化,比如保险池、第三方担保以及其他通过技术引入的信任凭证。

8.    创新自身也是可以“众包”的。我们只是刚刚开始探索大众可以做出哪些令人惊奇的事情。到2050年,最大、发展最迅速、盈利最多的企业将是掌握了当下还不可见、尚未被重视的共享要素的企业。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绪、金钱、健康、时间,都将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回报下被共享。一定会有上百万种新的方式让我们以不曾料到的方式来共享不曾料到的事物。

1)    通用电气的Quirky平台,支持网络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向通用电气公司提交一个全新产品的创意,来开发新产品。

2)    就初期而言,众包里面竞争的成分较多,合作的成分较少。公司会从众多的提案中挑选最佳解决方案并支付奖金,其他人都是无偿工作。你设立的奖金越高,就会有越多的设计者参与到竞争中。因为平台是开放的,意味着每个人的作品都公开可见,因而每个竞争者都会借鉴他人的创意并试图超越其他人的作品。从客户的角度看,在同样的价格下,大众所产出的设计可能要远远好于单一设计师的作品。Local Motors公司的最新款车型是一辆完全3D打印的电动车,它的设计和制造也都是由15万汽车狂热爱好者组成的社区完成的。

3)    借助大众支持,组织和实现一个创意,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的最可靠的方式。共享的不仅是最终的成品,还包括整个过程,包括所有不成熟的想法、尝试过的死胡同以及跌倒和爬起都是有价值的。

9.    当然,许多东西过于复杂、小众、长期或是冒险,因而无法由潜在的顾客来资助或创作。比如,火星载人火箭,横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的大桥,或者一部在推特上写作的小说。在可见的将来,这些事物可能还是超出了众筹的范畴。

你可能感兴趣的:(必然(凯文•凯利KK系列) 读书笔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