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近于义,恭近于礼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人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李零先生认为“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这三句都是条件句,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言可复”、“远耻辱”、“亦可宗”。

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同别人约在桥底见面,对方没有来,尾生却为了守信,一直站在桥底,河水涨潮也不走,最后抱着河底的柱子淹死了。

孔子周游列国时,带着弟子逃难,在宋国遇到了一群强盗,强盗要杀害他们,孔子就说他是孔子,强盗没有杀他们,就让他发誓不将他们的位置说出去,孔子答应了,逃了出去,然后就去官兵处告发了强盗的位置。弟子不解,孔子反问,跟强盗讲信用不是傻吗?

一个人讲信用是好的,但是得接近于义。不可傻傻的没原则的讲信用。

在小品《有事您说话》中,小职员抢着帮别人做事,非但没有得到什么,反而被人瞧不起。这就是没有做到恭近于礼。说明我们为人处事要恭敬,但也要有尺度,要符合礼仪。不然就耻辱。

因不失其亲。这个因李零先生解释为姻亲的姻,就是姥姥家,舅舅家叫姻亲,这个姻亲为什么也是条件句呢?姻亲如果不失其亲的话,就是姻亲之间如果能够频繁走动,关系很亲切,也能够算是自家的门庭和宗族。

很多事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得掌握那个尺度。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太过于恭敬,不小心会变成谄媚,不小心会变成丧失原则,不小心会变成老好人,恭敬要有尺度。没有尺度,就会给自己带来耻辱。所以说我们都得学,学义、礼、仁、智、信。把握好尺度才能做到中庸。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近于义,恭近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