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神同步的宋人五绝,藏着一个隐藏千年的残酷现实,直戳人心

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唯其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真理深奥难测,神秘复杂,令人望而生畏。追求真理是一个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事实上,真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很多真理往往就潜藏在最简单最平凡的事物中。

其实,真理不需要千言万语!在诗人笔下,只需要寥寥数语就能把社会中的很多真理讲得十分透彻。例如这两首宋人五绝,短短40字,就揭露了隐藏千年的残酷现实,直戳人心。它们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和张俞的《蚕妇》。让我们走进它:

《陶者》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众所周知,唐诗尚情,宋诗重理。这两首宋人小诗,言语质朴,几乎神同步,都是抓住生活中的某类情景,直面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句句戳中人心。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像一个冷静的智者,不发一字议论,只是将社会中的某类现象直白地呈现出来,却发人深省。

在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不劳而获”,底层人民辛苦劳作却困苦不堪。对此,很多有良知的文人墨客都纷纷拿起笔,创作出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加以讽刺和批判,例如《诗经 国风 硕鼠》、唐人孟郊的《织妇词》、郑谷的《偶书》等。这两首宋人五绝短小精悍,直面现实,深受后人推崇。

第一首《陶者》跳出男耕女织的传统题材,将视角投向烧窑工人,十分新颖独特。诗作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将“陶者”与“十指不沾泥”的人作了对比,“陶者”辛苦劳动,陶尽门前土,却没有立锥之地,没有片瓦遮身。而那些十指不沾泥的人却住着高楼大厦。如此辛辣对比之下,诗人虽然没有发一句议论,然而强烈的讽刺意味却跃然纸上,发人深省。

第二首《蚕妇》与前诗神同步,将讽刺与批判之意诉诸形象——以养蚕为生的底层劳动妇女,不发一字议论,却暗含强烈批判意味。蚕妇僻居深山,辛苦养蚕织布。在初次进城时,发现了一个让人无比悲哀的现象:那些浑身上下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和她一样辛苦养蚕的人。一句“泪满巾”,就将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描绘了出来,绘声绘色、有血有肉。

两首诗几乎神同步般,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公平,语浅言深,构思巧妙。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发人深省的诗作?文学来源于现实,这两首诗就是很好的证明。事实上,两首诗中所揭露的现实存在千年,即使在现代社会,“不劳而获”的现象也并没有消失。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首神同步的宋人五绝,藏着一个隐藏千年的残酷现实,直戳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