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四年前,因因缘际会,认识了修行的师兄,随着他们的带领踏上了这条,修行之路。认识了佛教,更准确的说是学习佛理,没有参加过宗教集会,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佛。最近在家,每天拜108忏两次,刚开始全身心的疼痛,今天开始疼痛感逐渐消失。佛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方面,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佛教的元素:出家人,寺庙,很多人手上戴的佛珠;心里却没有佛的存在。在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很普遍。另一方面,佛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对于佛教的理解是表面、片面、零碎的。如果每个人都依照佛理的标准去做人行事的话也许佛的教义才会真正的发扬光大。落到实处。

如果你想了解一些佛学的智慧,那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上师的《正见》和《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两本书以浅显易懂、简单轻快的语言,阐述佛教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空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顾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

                      自我与佛性

佛教的核心教义就是破除自我于无我,包括我们对身体,对自我身份,自我观念的认同。自我的根本是无明,他是被误认为真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凡是从自我身体衍生的一切都是无明的幻觉。

因为自我的虚假,自我永远处在焦虑和不安全之中,自我需要都在证明自己,强化自己的存在。

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确认的有力量手,情绪让自我感到很充实,以当下的情绪,愤怒,喜悦,来扭曲过去和未来,以增强自我的存在感,痛苦是我们的小我强大。

生气的时候,你大吼大叫,愤怒的原因和对象变得稳固,这样便能强调自我的稳固,然后你又设法报复,自我便能够延伸到未来,更确定了自己的存在,你回忆过去让自己感到痛苦,这让自我也存在于过去。

自我会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观点,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些内在化的影响成了你的想法和感觉和信仰,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对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意识不到这些事情的发生。

所以自我制造假象,追求永恒,持久,确定感的东西。

为了强化自我的存在感,自我一生都在追求优越感,正确感,不断的和外界比较,发展出来虚荣心,权利,野心。

自我还逐步发展出,我的 ,他 的,我们 ,他们 等概念 ,并向外逐次强化,发展出文化,意识,法律,国家等想象共同体,以求获得安全感,认同感。

在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习性,我们不知不觉在无意识之中生活,我们扭曲了世界,制造了冲突,矛盾,痛苦,自我的存在,我们处在永不止息的痛苦之中。

佛教认为,那个执着的自我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那个你认为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这是一种幻想,有点迷惑,最初你认为他是你自己,然后浪费一生的时间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了,让自己从中醒悟过来。

                人人皆有佛性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佛心,众生皆可成佛。

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光明的,只是后天因缘导致的无明,污染蒙蔽了自性。

无明消失的状况,就是所谓的善良,智慧,光明,成佛。

所以修佛就是要去除我们的无明,恢复光明本性,如同清洗洗衣服一样。

你的衣服脏了,我们要洗掉上面的污垢,你的衣服就会变成新衣服,准确的说我们不是洗衣服而是洗污垢,修炼也是一样,我们是在用不用的法门来去除自己的无明,就如同使用不同的洗衣液或洗衣粉。

                  业与六道轮回

业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的业,并不是宿命论,从字面上来说业是指行动,它既是因也是缘也是果。

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任何执着于期望,得到某种结果的行为,也就是因为贪嗔痴所造成的行为,都会产生业。业会不断的强化自我,强化我们的无明,自我反复滋养,创造了轮回,一直受苦。

根据佛法解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主客的一切现象都有它的因缘,要作为某件事物,只要摧毁它特别的因缘就行。所以你所创造的特定的业,不论它是善是恶,只要没有另一个相反的性质的因缘去抵消,它就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果报相应的,如果我们改变了它产生的因缘,那么它就会转换。

六道轮回就是我们因果循环的体现,作者认为,六道轮回并不是特定的地方,而是此时此地某个夜里状况的终止,另一种业力状况升起的心境,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

比如你生气的时候,你就尝到地狱的的味道生气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或做什么事你都会遇不到真正合适的人,你会觉得每个人都让你生气,所有的事情都向你挑衅,整个环境充满了危险让人激愤,没有一件事是对的。

如果你的动机是贪婪,就会投生到饿鬼道。

净土也是这样,如果你以善念或菩提心去做事,那么日常经历的都是净土。

                  心的训练与止观

如果你锻炼身体,身体就会强壮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心,如果你经常的训练你的心更有力量。

心的训练最重要是让我们成佛,但是相对上他对日常生活也有极大的影响,训练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自在的使用它。

经过良好的训练,我们就能够在完全愤怒的状况中,调整心理对那个生气的对象生起大慈,也就是所谓的超人之力,训练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使用心更大的一部分,目前只是用了新的一小部分,如果你训练自己的心就能让新的功能全部归你控制,你就可以具有创造性,耐心,具有艺术天分或者任何你想要的。训练身体只能利益此生训练心境能带到后世。

                            止观

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都包括了直观的技巧,止观是一切,其他禅修的基础,它能产生宁静专注和清明。这些是其他修行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止观包含了最初到最高所有禅定的境界。

止观是你的关注范围变窄,因而减低了心灵造作的,创造了一种宁静状态,这并不表示你的心变得狭窄,而会变得宁静宽广,愈柔软。

同时还要宁静而观,产生的锐利洞察力,了悟空性。

和大学中,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理。

如同你在一间黑房间里想看见的东西,你同时要点燃一根蜡烛,并保护他不受干扰,因为摇晃不定的烛光不能让你看清楚东西,止观则是保护你的心,不受干扰而观则提供能量让你能看见,一旦止平静了你的心关加大加深,并使心更加清晰更加敏锐的去认识心的本性。

如果把你的心比喻成一个小湖,你的状态就好比是风落下的小石子,所有的干扰因素都会停止,水面一片平静又平静而产生清晰,这样你便能够看到湖底的景色与其他的蜥蜥动物官人是弧面,显示出她美丽的本性,因此观就是洞彻现象本质的智慧。但是观之前必须先把心调到纸的柔软状态才行,否则的话就会失去控制,看不到清楚的真相。

把注意力放在纸的修行上,多少可以帮你远离心的疯狂境界,让你能够注视他,而且不会完全地卷入紊乱之中,受到他的控制,当念头和烦恼生起的时候你要学会去识别他,给他标签,不带成见的注视她,既不想搅乱他,也不想消灭它,只是静静的观察,什么都不做,它们就会安静下来。

通常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身心按照意愿行动,因为我们都是习性的奴隶。通过止观,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自己习性的运作过程,让自己的心能够保持正念,全然的活在当下。

修行止观的主要目的是让你能够自在地创造身心,让你不再成为习性的牺牲品。

修观的技巧包含分析和专注,首先分析产生焦虑的基本原因,看清自己问题的真正根源,最后你会了解根源的就是无名,而你所有的问题基本都来自于一个起源,执着于一个不存在的自我。

只要你相信某个东西的存在,你的心中会把他执着为我或是自我,那么你的痛苦就会继续下去,这就像喝盐水止渴一样,只会愈来愈渴。

你不在被某种东西强烈吸引,而能觉知整体状况。

            慈心,悲心与菩萨道

佛法中的慈,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快乐,背就是希望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慈悲法门相对于其他的法门,是以情为基础,利用我们的情绪作为解脱的工具,更接近我们那的习惯,修炼起来也更加容易。我们可以从爱和关怀出发,突破自我界限,发起慈悲心,希望他人幸福快乐,我们会了解众生的愿望和痛苦,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了解他们和自我原来都是一样的人,我们能够觉知那些从前被自己忽略的众生,产生了理解和亲近。

随着自我慈悲的发展,我们对于宏大众生有了更多的慈悲和关怀,逐渐外推,扩大对象,发展出平等心,体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升普度众生的起菩萨心。

随着平等心的发展,会进一步了解世界的各种因缘,逐步了解知道世事无常,万法性空的道理,从而获得空性正见。

阅读佛学书籍,研究佛学思想,让你对佛学的境界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最多只能让你有一幅空性的画面,但这些研究并不能代替修行本身,真正的空性,离于概念,无法表达,因此无法通过想象得出。我们通过思考,领悟到一些见底,这有助于我们的修行,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见地是要证悟的目标,我们必须使用这些观点来解构我们的生活,解构自我,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去获得切身的证悟,才能感受到佛法的利益,正真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就像上师最后书中所讲,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一样。靠自己的根基的深浅,智慧的高低,认知的程度去修行,修自己的这个佛心,慈悲心,菩提心与外物无关!!

                      回向文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3]

回向偈三

大慈菩萨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眼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3]

回向偈四

普贤菩萨发愿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3]

回向偈五

文殊菩萨发愿偈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3]

回向偈六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回向文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3]

回向偈七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3]

回向偈八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灾障消灭,祸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3]

回向偈九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唯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回向文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3]

回向偈十

西方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3]

回向偈十一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

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3]

回向偈十二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2020 02 27

  谭谈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7——《佛教的见地与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