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即猜想

计划即猜想

这个也是《重来》中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这里所说的计划是指在进行商业活动的时候制定的那种长远的、庞大的计划,作者认为我们不能把控的外界因素太多了,计划只是用过去的认知积累来推动未来,它存在的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当下时代的创业者,更应该的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方向。不固守自己最初的观点。

我认为这种观点的诞生,也就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变化速度相比之前也大大提高了,导致人们形成了不同于以前人们处理事情的思路和方法。

可能在50年前,人们的生活并没有经历这50年以来如此波澜壮阔的的技术爆炸、信息爆炸,所以人们的生活可能更倾向于是一种比较缓慢的节奏,而随着近几年信息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信息交换的速度大大加快,互联网的存在,极大地消弭了很多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导致整个时代的变化也变得异常迅速,因此人们在制定的很多长远的计划,可能跟不上科技以及时代发展的脚步,同时因为互联网消除了这种信息交换的鸿沟,你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所以你也能够更快的针对于这些信息作出响应,根据整个信息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就像今天在看开发的书时,里面着重讲了一些关于敏捷迭代的知识,如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断修正自己的产品开发方向。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很多公司产品演化特征。

在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你很难预见到未来十年,甚至是未来五年社会将要发成什么样,又会有哪种颠覆某个产业的技术出现,生活的某种形式会走到一种什么样的地步。如果制定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就像书中说的,白纸黑字把它记录下来,并且最终分条缕析的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花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去完成这个计划,最后却发现可能当你刚写完一个完美的计划,这个世界的发展已经和计划里面的很多设想完全不一样了。就好像两年前非常火爆的共享单车在今年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一样,如果你当时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来制定一个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计划,那么现在看来计划里面的很多内容都属于一种无用功了。

所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花大量的时间去制定长远的规划,可能就需要考量这个事情投入和产出是否合适?

同时就像书中也提到了,并不是让人们不去做计划,绝不做未雨绸缪的事情。预防练习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盲目的制定那些不切合实际的长远计划,可能就不太合适。更合适的方法可能是拥有一个远期的目标,前进的大致方向,然后把这些目标充分拆解,再在一个尽量短的时间尺度内——比如在星期这个时间尺度——制定一个规划,而对一些更小的任务可能按照天、按照小时尺度计划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并且在制定有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之后,需要随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来修正自己的这个方向。不断的和外界既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去获取最新的信息。这样可能就是更符合这个时代的规划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划即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