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后悔后来才看韩寒

之前我总是会后悔,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多看书,但是逐渐长大以后我发现,很多东西如果不符合年龄其实拥有也没有用(而且不符合年纪的事情以我这个脑子也做不出来),就像小时候看过一本书《牛虻》,其实看过很多遍,但是几乎没有能记住的点,说到这个就要感慨:其实很多人小时候看书,用处非常大,因为他们会找能看懂的书看,记不住的会用笔记加强记忆。我读书全靠自觉,还笨、懒,所以没有形成这样的好习惯。

但很多事情如果有动力相对会比被逼迫要更快成功,比如现在的我就可能因为需要而主动记下一些东西,但是假设如果我被迫要把一些事情记录下来,比如很多文科知识就很难记住,这是在讲一个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我前段时间特别喜欢看综艺,沉迷于此、无法自拔,甚至有点叛逆:别人劝说不要看,我会偷偷看,别人劝说早点睡,我会熬夜看。只有当真正想摆脱他带来的浪费时间和熬夜伤身,我发现很快便有了效果。

看书也一样吧,反正被迫学的那些课文我是一篇没记住,还有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到工作后,很多事情我才逐渐想通,很多东西才慢慢了解,所以现在看书肯定会容易理解一些,但是可以时间穿越的话,我还是会建议那个女孩多读些书。

幼时几乎没有看书的习惯,偶然看了《牛虻》就是因为故事好,但是兴趣没了看书这件事就没有坚持了,其实小孩子也可以培养读书习惯,看绘本、动画书都是读书习惯。

没有看书习惯的我只凭着兴趣在看书,像看电视剧一样,一开始言情,之后侦探、烧脑,最后写实。

就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完全的意识交流,交流双方的身份、地位、财富等读不一样,而且其重点是每个人的意识、想法。比如像在看电视,很多开头男女出场,这样的剧情我已经看腻了。而这个故事是两个同性且样貌普通的人坐在一起,讲一些不太好理解的语言,但是听完感觉世界都要颠倒了,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我很喜欢这样烧脑的事物。

同样,也喜欢韩寒那样幽默中暗含讥讽的文字,看他书时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痞劲。看他的文字很有画面感(而课文中的东西就很晦涩难懂,没有干货),而且句句都是有深意的搞笑,也就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他的人。

介绍一下韩寒这本书——《三重门》,其实没有那么沉重(我小时候因为他的名字和凯旋门有点接近,以为是个战争故事),是描述一个叫林雨翔青年时代的故事,没什么卿卿我我和励志故事,像极了现在我关于青春的老旧记忆,朴实、琐碎、幽默、单身,没有跟着老套路,而是用心在讽刺、幽默。

书中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关系很亲近,画面感很强,引发人们想象,很多人的文字只会引导自己想,别人可能都不会看。他的思想引入也去思考,这就是很大的功力,我不太后悔在现在具备思考能力以后再看他的书。

韩寒最后在后记中讲述他对中国教育的想法,我也很有同感,比如课文中有很多文章提不起我的兴趣,内容太过虚幻华丽,没有一点实质内涵,有点假大空。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很浪费时间,因为费了好大的劲上了大学,结果高中学的一点知识转眼就丢了,工作转行之后大学的知识也很快忘了,我还有的可能只有“踏实肯干”了。很难过没有早点先找准人生的定位,好好准备。

关于书中细节的东西,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找着看,在此我更想说的就是读完这本书后,对自己和现实生活的这一点小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太后悔后来才看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