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首航:和小朋友聊职业

“小朋友”这个称呼,在职场上是特指那些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一直叫到他们升职为止。在咨询这一行,只要你提“小朋友”,这个意思错不了,算是老鸟们对菜鸟们的一种昵称吧。

说是“小朋友”,大多也23岁了,或更大些,因此加个引号,以便和真正的小朋友(中小学生)有所区别。(有些结婚早的,升职慢的,一直被呼“小朋友”,估计心里会有阴影。)

和“小朋友”聊职业,在公司里是个正儿八经的培训。该培训课程讲师,还必须得Manager或以上,在公司工作满一定年数才行。

不过这次我写的是自己的首次公益尝试,和真正的小朋友聊职业。真正的小朋友是指初中/高中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中学。

契机来自于“途梦”这个平台,创始人从自身乡村支教实践中发现,不管乡村教师如何努力,课上得如何好,还是有很多同学半途辍学。

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孩子们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这种现象,尤以偏远地区学校为甚。这些地区的孩子,没有条件像城里孩子那样,可以方便地接触各种信息。有些地方连网络信号都时好时坏,更别谈各种有价值的培训资源了。(这个我深有体会,往往上课前会接到学校老师临时告知,因网络问题而缺席。)

所以,久而久之,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到初中就辍学的,也为数不少。

以上这些,都是从途梦平台团队了解到的,“和小朋友聊职业”这个项目也因此应运而生。

我加入时,这个项目已经成功运作了3年,给十万边远地区的小朋友做了职业分享,显著降低了一些地区的辍学率。

二话没说,当得知这些背景之后,我毫不犹疑地答应参加了这个公益项目。

本来以为,不过就是把在公司里的职业发展培训PPT拿来改完后讲讲就可以了,谁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途梦有自己的分享PPT模板,有相关内容/结构规定。所以不能照搬公司的材料,得另起炉灶自己写。

这个,对像我这样爱写作的,完全不是问题。

过度自信中,我犯了第一个错:对公司“小朋友”和对真正小朋友,我没有意识到交流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举个例子,职业方面的术语,对公司“小朋友”很好理解,但对真正的小朋友太难了。

也就是说,如何讲清楚咨询这个行业,让真正的小朋友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回想,别说对小朋友,就算对大人,也不容易吧)

苦思冥想,改了又改,连着好几天,都没有好办法。

有一次,和女儿一起闲聊,问她:如果有人问你爸爸是干什么的,你会这么说?

她一句:“你不就是一个出点子的人吗?

这一下子启发了我,突然让我想到了孔明先生。于是请他来PPT,作为职业形象大使。为了让他不孤单,还加上“医生”和“健身教练”作陪,后来证明,这个方法很管用,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孔明和咨询工作的对应关系,我重新温习了《隆中对》和《出师表》,将这两篇文章比作我们行业的提案(Proposal),让同学们对我们的交付物(即工作成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过了PPT这关,接下来就是试讲了。咨询行业的我,对于讲PPT可谓小菜一碟,自以为手到擒来,不在话下。

可我又错了。

对于这种完全没有当面交流,从头到尾“自说自话”从头讲到尾的演讲,一开始还真不太适应。好在途梦的小伙伴们非常给力,试讲几次后终于OK了,这时的我,居然有了“网红、直播也不容易”的念头。(开个玩笑哈)

正式上课那天,心里还是忐忑不安。最大的挑战,是同学们的提问。(课后我们留出15分钟提问时间)

有些地区的同学比较害羞,不怎么提问,会出现可怕的沉默;但也会出现某位位同学过分活跃,独占提问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特别考验我和途梦主持人的临场发挥和调节能力。

记得有一次,有位男生问:“章老师,我英语很差,你们公司要不要呀?”

嗯嗯。。。这个问题有点挑战性,记得我当时不断对自己说:不管怎么回答,都不能打击这位同学的上进心,然后拼命搜索过去类似的案列,在几秒内拼凑出一个既不伤害小男孩自尊心,又不违反公司招聘标准的答案。

就这样,一边学,一边实践。利用周末和下班后的时间,我已经和10个班,近400位同学做了职业分享。根据反馈,还不断改进了教材。比如,第一次讲完,同学们对我跑步很感兴趣,我就特地增加了3页PPT介绍,向他们推荐关于跑步的书、电影以及自己一次难忘的跑步经历,另外增加了那次海边跑步视频。

这次的途梦公益项目,把原来对我而言“不可能”的公益,变成了一次“可能”和现实。

有时突发奇想:会不会哪天,在公司碰到一位新入职的“小朋友”,告诉我:

“你还记得吗?N年前你给XXX学校做的职业分享,我就是那么多同学中的一位,因为你的介绍,我决定加入咨询行业。”

如是,甚好。

[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益首航:和小朋友聊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