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产品与用户的纽带

产品岗的工作职责涉及到的方面较多,用户调研、需求分析、原型设计、以及产品功能的实现落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接触用户,去了解用户的需求。还要为了需求跟程序员斗智斗勇,本文主要从笔者自己的创业经历中分享自己对产品需求、需求分析过程中的感悟。


1、为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

先想清楚为什么,再去考略怎么做!

自己设计落地的产品是实体行业的产品,笔者在接触互联网产品经历时,行业的不同会影响工作内容,但产品工作的整体思想是通用的。自己最开始做产品时,从开始的需求调研,会去通过问卷、与伙伴展开头脑风暴、询问同学等形式去了解用户关于产品的需求,这时自己定位的用户是学校里大学生与老师。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得出了一款校园建筑纪念U盘的产品想法。

但是当自己拿着设计出来的产品概念图去问身边在校的老师同学时,得到的答案是出奇的一致,产品的想法很好,但是自己不会去买。这时候会蹦出来一个问题,自己预定的用户为什么会买校园纪念品?会基于什么样的需求来买产品呢?

在校的学生/老师已经在学校里,每天都会看到校园,为什么需要纪念品呢?

纪念品不是刚需,很大程度上会受时间、周边人的影响,正是因为分开、已经离开学校多年,才会对学校产生留念,想会有去买纪念品的欲望。于是转变自己预定的用户:校友、毕业生、各活动组织(需要礼品)。

自己没有校友的资源,于是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联系了校外的企业去售卖产品。感谢老师的同时也庆幸自己发现问题早。最后自己的第一批产品成功的卖空。 

2、第一性原理

这里理解的需求就可以通常转化为第一性原理,回归需求本质的最初问题。

用户提出的需求,可能只是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这里的需求不具有普适性,可能只是少数人需求,任何产品也没有办法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时就需要产品去回归最本质的需求。

农民想要一匹马,正常情况下我们会提供给他一匹马。但是用第一性原理来看待这个问题,农民需求背后的目的:想通过马来提高自己的移动速度,或者通过马来运载货物,提高自己的效率,节省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里的需求已经变成农民想提高自己的效率的问题。从这个原始的问题再出发,不限于各种形式,这里就有了后来福特的故事。

我们使用键盘鼠标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向电脑输入指令和信息。为啥要用键盘鼠标,因为技术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向电脑输入指令和信息。但是,如果我们的大脑能够直接与电脑交互,那我们就不需要键盘鼠标了。可是我们长时间以来习惯了用键盘和鼠标,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电脑就应该长成那样,有屏幕,有键盘,有鼠标,或者触摸屏。大部分人固化了这个认知,但伊隆·马斯克却用批判性思维和怀疑的精神拷问这个认知,于是有了他的另一个项目——neuralink【脑机融合】

3、管中窥豹来看产品的社交需求  

现在的社交产品主要分类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

主流熟人社交:微信、QQ       陌生人社交:陌陌、探探、微光、即刻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视频软件、音乐软件里面也涉及到社交的需要,这里主要体现在社区的搭建和弹幕文化上。

视频软件上,弹幕大多出现在横屏上,而音乐软件的弹幕更类似与从下向上的气泡。这种看起来不合时宜的文字,确成为了软件中社交构成的一部分,陌生人的社交,肚子看电影时,打开弹幕,会发现跟你一样喜欢看这部电影的陌生人,大家通过弹幕的形式进行交流。

这里的弹幕可能会答疑解惑、可能会爆出网络金句。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用户使用产品时对社交的需求,那抓住了社交的痛点,微光的模式产生了,视频+社交的模式推出。

这里主要想提一下陌生人的社交,社交是需要媒介的,通俗点儿讲陌生人社交需要话题,需要能够延续双方交流的共同话题。展示了多种形式,直播、游戏、随机匹配、兴趣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需求—产品与用户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