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39--42回读后感

今日得空再次跟姐妹们共读《红楼梦》。第39回到42回,写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一章一章地细读,还是能品出点味道来的。更何况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味道,一起品了,也算是开个眼界了。

上一回进大观园,刘姥姥是来求接济的,这回是拿着些果物收成来报恩的,但在富人阶层的眼里,她依旧是需要接济的。本来是报了恩就转身回家的,因着贾母的邀约,刘姥姥在大观园住了几日。一顿大闸蟹,够庄稼人一年的开销;大观园的景致比那不敢信以为真的年画里画得还要美得多。两个不同阶层的文化、不同角度、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强烈对比在这大观园里,碰撞出刺眼的亮光来。

刘姥姥真是个明白人。你当她是乡下人,拿来嬉戏一番,她心里清楚得很,不过是给大家取个笑,也不恼。收了东西,心里也难为情却也大大方方表达出来,骨子里是不卑不亢的。虽没有诗情画意,对生活的观察在对牙牌令时也是信手拈来。刘姥姥一声声“阿弥陀佛!”加上随口而来的鬼神故事,竟然收了凤姐姐的心,把女儿的命运交给了她来结缘。

宝玉追问刘姥姥鬼故事里的茗玉小姐,姥姥说是祠堂里的塑像是成精了,宝玉说是茗玉小姐虽死不死。这人物,刘姥姥是胡捏的;宝玉却是当真了。然而作者也当真了,非给故事安排个丫头去揭露这个胡捏的事。我个人理解是作者借宝玉的认真探究表达了对佛法的了知,深信轮回。而刘姥姥是只念佛号的信徒。

妙玉身入佛门心怀春,喜欢宝玉是肯定的。把自己平日里喝水的绿玉斗给宝玉喝,却又说刘姥姥喝她的水杯,幸好是她没吃过的,若是自己已经吃过的话,宁可砸碎了也不给人的。这分别心,赤辣辣地表明妙玉在庙里修身不修心。宝玉偏不吃妙玉给的这金玉珠宝的俗物,要了整雕竹根的大杯来喝,言语间还没有伤到妙玉的感受。作者好细心哦,这种小细节都能表现出宝玉的立场来。

黛玉对个牙牌令,引用了爱情故事里恩恩爱爱的词,自己还没有觉察到。被宝钗觉察了,戏谑了一番。原来宝钗也是看过那些个禁书的,不过这也成了后来黛玉求饶宝钗时的砝码。可见黛玉已经到了春心萌动的年龄。黛玉跟宝玉对了一下眼神就知道要到隔壁房去整理两鬓头发了,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这种默契怕是经历过了的吧。黛玉虽是伶俐,对刘姥姥的感受却是木讷的,直笑她是个母蝗虫,笑倒了一片姐妹们。若是她真用了一点心思去看刘姥姥,也说不出这样的玩笑来。漠视底层的权贵们,终将走另一条没落之路回归底层。

宝钗对着林黛玉一番“女子读书无用”的说教,是那时代的文化套路。但凡有点思想和经济基础的家庭里女子识字读书也是寻常事。但拿这套路用来唬人也还是蛮有用的,说得黛玉也只有低头应是的份了。不过宝钗对画画工具和工序的详尽描述倒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加工业细分已经非常发达,艺术也发展到非常繁华的程度,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很发达,只是受教育的程度是不平等的。

贾母对姑娘们闺房布置的点评,倒是可以看出贾母品鉴生活品质的水平是贾家无人可比的,这水平与《浮生六记》的沈复有得一拼。不过,贾母认识的很多好东西到凤姐这一代已经看不到了,反过来也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繁荣程度已经在走下坡路。贾家后来的没落也只是这个趋势下的一个缩影而已。

王熙凤在贾家发个工资也能把她的金融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全府上下月钱留存几天,拿出去放贷赚点利息,一个月赚100两银子,一年也能赚个1000多两银子呢。淘宝、微信、滴滴、小黄车......套路一样一样的。但是风险投资必然带来高风险,从凤姐的小财路可以窥视到整个社会的经济风险也是一样的。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观园里的牙牌令,因有了刘姥姥的参与,人物的时代格局在对比中显得很丰满的了。

我看《红楼梦》是一本设计感很强的书,几乎所有的结局都在人物对话中有隐喻。人物命运的前生今世及来生,在第一章已经都设计好了。就算这样,也还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如同玩密室逃脱游戏,就算知道是个道具,还是很喜欢这个探秘的过程和探秘带来的成就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梦》第39--42回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