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仰望观止,进一步日趋明朗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2)

阅读内容:P34—37读《经典常谈》

          说出来让大家见笑了。我第一遍阅读“读《经典常谈》”,认为是叶圣陶先生的读书所感;第二遍读,感觉是谈怎样选择经典书籍阅读的;第三遍再读,才读出此文是为“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而推荐的阅读书籍。真是没文化太可怕了!像我这样的人,怎配得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称谓,惭愧,惭愧!幸好没有读一遍此文就敷衍过去了!

        叶老的好书推荐,没有直接谈要给学生们推荐的书籍,而是先从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入手,抄录国文教室外黑板上有关古书的人名、书名、朝代等知识以备测试考出好成绩的现象谈起。这样的开头切合学生认知,更能引起学生注意。这也给我们的写作一个启示:写作要注意阅读对象,读者感兴趣了,才会产生阅读的兴趣,继续往下读你的文字,接受你的推荐。如若开始谈要学生阅读某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强迫之感,人内心本能的排斥心理不一定愿意接受。知读者心,心心相通,才能更好的产生碰撞,达到情感共鸣!

        当时环境下的学生更关注测验分数,紧接着叶老写到“这样记笔记尽得到极限的分数,是一种受用(我读到此感觉叶老很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站在理解学生的角度能取得高分就是好方法,身为学生这种知我心者非你莫属了。),还有其他吗?”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思考。他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是引出另一方的观点:“这样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不是好办法,应该让学生跟书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之交,必须混在一块才能心心相通,彼此影响,尽知道大名是不行的。”我边读边深切的佩服叶老的智慧,这样的文字内容层层牵引着学生的思考。哪该怎样读书?这样的疑问再读文字中不禁产生,自然就有一种想知道的欲望。这就是牵一动全发的问题提问。这是不是又给我们一种提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在多少,而在精准巧妙。你的每一次发问是否能牵动学习者的心,让他为之动容?

        再接着往下读,依然没有推荐的书籍出现,叶老还是站在现代学生的一方,他同情现在学生的功课繁忙,学习的辛苦。试想:学生读到这儿,怎么不会感激理解自己的叶圣陶先生,作者与读者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近。心近了,你说什么他都愿意听,这是我读出的又一写作与谈话技巧。可惜有时候我也是明明知道,就是在实际问题中不能好好的运用,错失了机会。学到的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才是语文的完美展现。

        再读,“为实质的吸收着想,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是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一辈子也可以不读《论语》却能知晓孔子等……”读到此,学生能不拍手叫好吗?古书的晦涩难懂,又有几个愿意学生愿意读?记得《社戏》中还曾说过“可以免念秩致死干幽幽南山”是一大优待呢,同情学生的叶老又一次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灵距离。

        下文话锋一转,“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要对它本身,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得有益。譬如《诗经》……”叶老的文字铺垫水到渠成,他推荐书籍的目的自然呈现:“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读文章的学生不禁要自问,读什么书好呢?好奇之心的驱使必然把读者引向关注叶圣陶先生推荐的书籍“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读到此刻的学生们,我想已经不满足于仅从叶圣陶老师的现有文字中,了解到的序言部分内容、书目十三篇内容了吧。

        叶圣陶老师的“读《经典常谈》”一文,不仅仅是在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更是他对学生的一场智慧劝说。因为读明白此文后我也产生了读读这本书的强烈愿望,迫不及待的打开当当网下单,期待几天后能一睹叶老推荐的《经典常谈》真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退一步仰望观止,进一步日趋明朗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