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本

昨天翻看了一下新买的书,发现有一本书有好几页的页角被撕掉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看起来是某种意外造成的。看着那本有点残缺的读本,我竟然有点怜悯之意涌现脑海,进而又联想到自己,自己何尝不也是一个“残本”?

对于书,我一直把它当做是生命之物。它给予我的和我给予它的远远不成正比。我能为它做的,一是从来不外借,这也是经历过多次有借无还的事实被迫形成的条例,二是不允许有任何的破损,哪怕是一个折角,一条折痕。书对于我而言就如同一个未曾谋面的爱人,她温柔以待我所有的岁月,她认真听诉我所有的哀愁,她虽是无命之本却胜似有命之魂。

我呆呆着望着那本还未读取一字的残本,心情瞬时有些失落。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它,如果换做是别人或许会立马退回去换本新的回来,而我则不会,我觉得这一次的相遇是冥冥中安排好的,就连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在很早之前就刻意安排好了的,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改变这一切呢?

其实残本也有残本的好处,至少会让我记得长久些,不那么轻易的忘掉。很多书我读过之后就忘了内容,甚至连名字也不记得了。每当遇到一本似曾相识的读本的时候,我就会很刻意的去想到底之前读过它没有,若说没有看着却是那么眼熟,若说读过那怎么一点也想不起里面讲了些什么。我是一个过目就忘的人,看过的书也是极为有限,忘记的却也有大半。我的记忆力似乎就比鱼强那么一点点。没事的时候我习惯盯着书架看,看那些曾经自己读过的书,然后再一点一点的琢磨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以浪费时间为主。

如果说书和人生有什么相同之处,我倒是觉得那些看过的书就如同自己走过的路,越是顺畅的路越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就如同看一本散文集,你不需要刻意去记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名字,短短几页就是一个故事。反倒是那些中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多而繁复,名字和人物对应起来比较困难,稍有不慎就会读不明白,这就需要读的人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大意,更不能随意的合本走人。举个最明显的例子《百年孤独》,这是一本我边百度对应家谱边吃力咀嚼完的书,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名字真的是太多太庞大太繁复了,如果不是真看过很难想象它竟然真的存在于世上,它的作者又是何等的了不起啊。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是一本绝对的“残本”,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兴旺发达再到什么都没有,这的确是一个很让人觉得“残”的故事。

那些能让人历久弥新的过往,往往都有一段类似于“残本”的路,那条路注定充满了荆棘沼泽,布满了陷阱机关。

残本对于一本书而言意味着它的不完整。同样的,“残本”对于一个生命而言也意味着它的不完整。人生而未完,我指的“未完”是生命的不完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也许正是因为人生的不完美,我们才拼死拼活的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变的精彩些,何为精彩?无非是追求一个完整性。何为完整性?无非就是要什么有什么,生活富足,身体安康,无痛无疾。

假使人生而完美,人会怎样?世界又会怎样?假使果真如此,我想人活着也就没有相对应的意义了,世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世界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对于完美的追求和不停地探索,因为存在不完美所以我们才努力造就出许多看似完美的东西。其实,“完美”就是人类一不小心造就出来的一个无法掌控的名词,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个“残”字无论对于人或物都是很不友好的,尤其是当它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

突然间获得的一本残本让我倍感欣慰,也让我独自煎熬的迷茫岁月从此多了一个伴侣,至少我不会再向之前那样孤立无援了。它就像是失散多年恋人,终于在这一刻团聚了,而且我们彼此发誓永远不分离。书,无论是完好无损的亦或是残破不堪的,对我而言它们都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外加终身伴侣。

你很难想象就在此时晓风残月,一个人,一本残本,一个昏暗的夜,挑着灯,认真的读着一本残本是什么样的心情,就如同一个瘦小羸弱的母亲正用她干瘪茸拉的乳房在尽力的哺乳躺在怀里似张非张骨瘦如柴的苦命婴儿……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