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礼之本

【八佾篇第一至四章】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àng)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忍:狠心。
4、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5、《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6、 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鲁国人,约与孔子同时代,以知礼著称。
7、易:把事情办妥。       

礼的本质是什么?在《八佾》篇中,论语的编者们由浅入深,把这个问题给读者引导了出来。

鲁昭公在位年间,季平子执政专权,想要凌驾于公室之上。昭公不能忍受如此屈辱,开战讨伐季平子。作为三桓的叔孙氏、孟孙氏发兵援救季氏,击败了昭公的军队。昭公没有办法逃到齐国,后又逃到晋国,最终死在晋国之乾侯。“孔子谓季氏”这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发生的故事。

孔子一谈到季孙氏,非常地愤慨,说“连'八佾舞于庭'这种僭礼的事,都能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

同样,在“三家者以《雍》彻”这章中,也表达了孔子的愤慨。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他们祭祀祖先的时候,居然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诗撤退祭品,简直太无礼了,简直太无德了!

紧接着,编者在本篇的第三章中,把孔子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收录进来,放在了这个位置,这是大有深意的。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作为人,没有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人,没有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实际上这话分别暗指了“八佾舞于庭”和“三家者以《雍》彻”的僭礼行为和不尊重乐的行为(先秦的音乐大多强调政治功能,移风易俗,和礼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强调了“仁”是礼乐的前提。

于是,第四章“林放问礼之本”就自然而然地放在了这个位置,它是在前面三章的基础上对问题探讨的深入,即先举了两个僭礼的例子,然后点出“仁”与“礼乐”的关系,最后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礼的本质。

鲁国研究礼的专家林放去向孔子询问礼的本质。孔子认为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就一般礼仪来讲,与其铺张浪费,宁愿朴素简约;就丧礼来说,与其礼数周到(把礼节办得稳妥),宁愿深沉悲哀。

孔子的答复非常智慧,他不去空谈理论,而是就现实中礼仪的奢华铺排和丧礼的仪式周全来答复问题,“礼”贵在得宜适中,“礼”是以真诚的情感为基础的,而不是搞些虚文浮饰的假把式。真实、真诚、真心才是“礼”的根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八佾》篇:礼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