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脑科学破解“一心二用”,让孩子学习更专注!

尽管人们总是教育孩子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完成每一件事,但总有些孩子,忍不住开小差,甚至会一心二用,分心去做其他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看看在科学理论支持下,有什么好办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吧。

作者:孔元君

来源:腾讯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0年,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我国大中小学均延迟开学。但“停课不停学”——各个学校依然进行正常授课,只是将形式改为了网上教学。于是学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家学习网络课程。

虽然不去学校也可以上课,但对一部分孩子来说,在家自主学习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上网课时,手机、平板上的各种推送、闪烁、声音等不停地诱惑着本该专注的大脑,想在听课的同时再看一眼疫情的最新资讯,结果却逐渐跟不上老师讲的内容。

刚认真记几句笔记,就和旁边的家人聊起天来,回过头一看,写下来的字和刚才脑子里想的好像不太一样。

即使在绝对安静、没有外界干扰的地方独自学习,也总是做不到专心致志:听课的同时吃个零食,喝杯饮料,再做个拉伸放松一下……可一不小心就错过了知识点。



总之,在家上网课总是想要“一心二用”,本以为能够节省时间,最后反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由此看来,“一心二用”并不可取。可大脑究竟为什么不允许我们同时做好两件事呢?这也许可以通过注意的负载理论来解释。

注意及负载理论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同时需要忽略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心理学及脑科学教授Nilli Lavie于1995年提出了负载理论(Loadtheory)。负载理论表明,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度的。



当前任务知觉负载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如果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较低,其加工过程只消耗一部分注意资源,则多余的注意资源会自动溢出,去加工干扰刺激,从而产生干扰效应。

如果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较高,有限的注意资源被耗尽,没有剩余资源去加工与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从而不会产生干扰效应。

多项研究的实验结果支持了知觉负载理论。

在行为层面上,一些研究要求被试对中央目标字母进行判断,同时在外围呈现与目标一致或不一致的干扰字母,结果主要表现为,相比低知觉负载,高知觉负载条件下的干扰效应显著减小,表明当知觉负载增加时,有限的注意资源被当前任务耗尽,干扰刺激很难再被加工。



在神经机制层面上,Rees等人的研究要求被试对中央呈现的单词做大小写判断(低知觉负载)或音节数判断(高知觉负载),同时在中央单词周围呈现静止的或者向外周发散运动的亮点。

实验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同步记录,并选取了对运动物体敏感的大脑MT区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在外周亮点静止时,两种知觉负载条件下都没有MT区的激活;而在外周亮点运动时,在低知觉负载下MT区得到了激活,高知觉负载下则没有MT区的激活。这在神经机制方面也证明了,当注意资源被当前任务耗尽时,外周干扰刺激没有得到加工。



负载理论带来的现象:一心不可二用

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和非注意失聪(inattentional deafness)是与负载理论密切相关的两个经典心理学现象。

非注意盲视现象最早由Simons和Chabris发现,这个著名的实验被称为“看不见的大猩猩”。他们要求被试者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为若干身穿黑色和白色服装的运动员在无规则移动中互相传球。

实验要求被试在观看影像后,计算出其中一队投掷篮球的次数。但是,数次数只是为了让被试把注意力放在运动员身上。

实际上,除了运动员以外,在游戏过程中,一位身穿黑色大猩猩皮毛的人会穿过队员们并稍作停留,做出捶胸顿足的动作。影像时间不到一分钟,而“大猩猩”在视频中出现了9秒之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有50%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只“大猩猩”,甚至有被试在实验后再次观看视频时,坚称自己看到的和实验时不是同一段。这个现象揭示了当我们的知觉能力全部被占用在某件事时,会导致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视而不见”。

Nillie Lavie和她的博士生James Macdonald对非注意失聪进行了研究。被试被要求进行一项视觉注意任务。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十字交叉的视觉刺激,每一个十字都分别由绿色和蓝色的两条线段组成,并且其中一条比另一条稍微长一点。

实验设置了不同的难度,在简单条件下,要求被试判断哪一条线段是蓝色的,在困难条件下,要求被试判断哪一条线段更长,由于十字一横一竖之间长度区别很小,需要被试投放更多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被试被要求全程戴着耳机并被告知这会帮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实际上,在实验过程中,耳机里会随机播放一些声音,有时混杂于白噪音中。在实验结束后,被试将被问及是否注意到这些声音。结果表明,在视觉任务难度较大时,无论这些声音是否混合白噪音播放,被试注意到这些声音的概率都大大降低了。



随后,有关脑区的脑磁图(MEG)结果显示,这正是因为人的视觉和听觉占用着相同并且有限的神经资源,因而只能同时处理一种任务。这表明当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视觉上时,我们也会对周围明显的声音“充耳不闻”。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大脑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擅长多线程任务,无法很好地完成“一心二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注意力全部被占用在某件事时,我们就无法再注意到其他的东西了,即使那看起来非常简单。

因此,在上网课时,一旦大脑投入到手机的新闻资讯中,就没有多余的注意资源对老师讲课的声音进行处理,导致无意识的“自动忽略”;

在和家人聊天的同时记笔记,大脑的知觉能力被耗尽,无法获取眼睛看到的视觉信息,可能导致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聊天的内容等。



借助负载理论,提升注意力

注意的负载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在家上网课时,“一心二用”不可取的原因。同时,负载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升在家自主学习时的注意力——调节知觉负载。知觉能力虽然无法通过主观意志控制,但可以设置客观条件来调整“负荷量”。

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非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直接减少干扰。在家上网课时,要尽量开辟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排除可能的干扰事件,告诉家人在学习时间不要打扰。

同时,应保证学习环境尽可能简洁,拿走可视范围内一切可能让人分心的摆设和陈列。上课或学习前,准备好所需要的文具和其他必需品,避免学习时被其他事情打断,占用本有的注意资源。在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网课学习时,要及时关掉设备中其他APP的推送和不必要的声音提醒。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使大脑忽略其他刺激带来的干扰。当我们正在做的事知觉负载较低,剩余的知觉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溢出”,去寻找其他的刺激物,从而导致分心。



如果不想受到走神的困扰,我们就需要耗用自己的认知资源来控制这些可能游走的注意力。多个研究发现增加知觉负载可有效减弱、消除干扰,甚至是带有情绪成分的干扰,能让烦躁的心情迅速平静下来。这里要增加的知觉负荷是属于初级的认知能力范畴。

因此,一个简单的做法是,在上网课时,增大观看网课的电子屏幕面积。手机不如平板,平板不如电脑,电脑不如投屏在更大的电视上——正如电影院营造的超大屏幕,比在家看电视令人沉浸得多,观众很容易进入忘我的境界。

同时,适当调大网课的音量,让老师的声音更多地吸引孩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更加专心。同样地,在选用纸质学习资料时,也可以选择阅读面积相对较大的书目。增加目标的负荷量,能让孩子学得更投入。



除了负载理论所提供的方法之外,为了在自主学习时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我们还有以下这些建议:

尽量保持自己的作息规律与在学校时一致,保证休息时间;

选一个专门的房间用来学习,与休息的房间分开,营造出学校的学习氛围;

培养良好的时间习惯,将学习任务进行细化,分配到具体的时间表里,时常对照这些安排,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

制定合理且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根据完成情况适当地对自己进行奖惩;

在课下的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训练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包括集中注意冥想、开放监视冥想等;

无论身处何地,负载理论都揭示了“一心二用”不可取,希望大家在哪里都能做到专注高效地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用|脑科学破解“一心二用”,让孩子学习更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