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我先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下本书的两位作者:史蒂芬·列文特及史蒂芬·都伯纳。
史蒂芬·列文特: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约翰 贝茨 克拉克奖得主(该奖项被誉为小诺贝尔奖),被誉为“40岁以下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获得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
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 列维特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OJE)的编辑。前任总统小布什在大选的时候也把“请到列维特作为犯罪专家”作为拉拢选票的一张王牌。
史蒂芬·都伯纳:获奖作家、记者、电台及电视台名人,曾就职于《纽约时报》,著有《骚动的灵魂》、《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自白》。
说完作者,我们来看看本书究竟是在讲述什么样的内容?
在本书中,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等。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它会教会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
它会告诉你:原来世界是这样的……
那么本篇将会以书中的一个章节来为大家揭开这本《魔鬼经济学》的面纱。
“托儿所里迟到的家长” ——从章节的一开始,作者就从“迟到”开始了故事。
假设你是一个托儿所的所长,托儿所铭文规定,儿童必须下午4点之前全部接走,但总有家长迟到,这样每天都会有一位老师留下来等待姗姗来迟的家长,时间一长总有老师怨声载道,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办?
一位以色列的经济学家为此在一家托儿所进行了为期20周的实验。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前四周:仅仅记录迟到家长的人数及次数,不做任何措施;
第五周开始:实施迟到罚款措施,迟到10分钟以上的家长,每次每名儿童缴纳罚款3美元,与下月托管费一同缴纳,而该托儿所的月托管费为380美元。
在实施罚款措施后效果如何呢?从逻辑上我们认为有经济处罚措施后,迟到的情况应该会有所好转,但事实截然相反!没几天的时间迟到家长的人数已经上涨到了20余名,相比之前上涨4倍多。
是什么造成这一情况呢?
想必看到这里,大家也能明白原因了。在没有罚款的时候家长们也许在每次迟到是会抱有愧疚的情感,但现在有了罚款,每次3美元太微不足道了,就算一个月天天迟到也只是90美元。也就是月托管费的1/4。这个钱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他微不足道了。而且家长们也能安然若素的迟到了。假如是罚款变为每次100美元呢?那么想必一定会杜绝家长的迟到情况,但是会引起许多人的反感。
所以我们明白经济处罚措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权衡措施,所以必须权衡利弊。
在这里作者引出了一个观点:经济学从根本而言是一门研究动机的学科,人是如何得偿所愿或是满足需求。
动机,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一套动机方案常常三者皆有。
我们最熟悉的“动机方案”应该就是我们的法律了。这套“动机方案”可以说是人类迄今为止最行之有效的“动机方案”了。它有效的防止了犯罪的发生。我们有时也许会问“现代社会为何犯罪如此猖獗?”倒不如我们这样来问“现代社会为何犯罪没有变得更加猖獗?”
毕竟,人人都有犯下伤人、盗窃或欺诈之罪的可能,但是什么没有让这些“可能”变为现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有法律这套“动机方案”。锒铛入狱会承担丢掉工作、失去自由的后果。这些从本质而言就是经济处罚。但就犯罪而言,防止人们越界的还有道德动机:不愿做公认的不对的事情。以及社会动机:不愿成为他人眼中的罪恶之人。在这三种动机的协同合作之下有效的抑制了犯罪变得更加猖獗。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托儿所事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第七周开始:取消的罚款措施。然而迟到的情况仍然与实施罚款期间是一样的。现在家长们可以心安理得的迟到了,不用交罚款了,也毫无愧疚感!
动机方案的调控就是如此奇特,而又影响深远,一点微小的调整便可能造成极端彻底且常常出人意料的效果。
由于篇幅的限制,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有兴趣的小伙伴强烈建议去看看这本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会是一本让人眼界一新的书。
最后借用纽约时报的对本书的评论“用一下午的时间读列维特和都伯纳的书,到了晚上,你就会变成屋子里最有意思的人。”
祝大家都能成为最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