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我们这一代青年不愿被代表

今年年初,B站依托一场成功的跨年晚会惊艳亮相,被万千网友称赞“小破站终于出圈了”。

五四前夜,B站也紧跟浪潮,推出了五四青年节宣传片《后浪》,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但这次并不是一边倒的赞扬和认可,还出现了批判的声音。

随着进度条推进,相信很多青年和我一样,会发现这碗鸡汤难以下咽,有一种“被代表”的直观感受,让人久久意难平。

01

最大的问题所在,就是脱离生活。

短短三分钟的宣传片,仿佛是被添加了厚厚的滤镜一般。

那些踏遍列国的旅游、昂贵手办被集齐、出国体验高空跳伞、闹市街头穿汉服的画面,混剪出一系列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

这些看起来酷炫无比的行为,若我还是个高中生,看后定是希冀满满,期待着去实现这样精致的小资生活。

对于二字开头的我们来说,宣传片里的世界,实际上大多都离我们非常遥远,并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我们不曾感知他们的快乐。

不可否认,世界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小部分人,他们从小衣食无忧,用的苹果三件套学外语,上丰富多彩的课外班,尽情环游着世界,过着金字塔顶端的生活,让人羡煞。

青年人不是这一小撮人,片子却选择用他们去代表去称赞青年的美好和自由,忽略了在沼泽中跋涉的青年人。

我们奔涌在同一条河流上,有的人是乘着船顺流直下,有的人是艰难游向前。

存在于世,更多的是生活平淡的普通青年,我们不曾拥有物质丰富的童年,也不曾拥有那么的爱好和消遣。

有的是寄托读书去改变命运,也有的初高中就辍学打工。

我们是困于高楼大厦间的996上班族,也是八小时工作制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年轻农民工,更是穿梭日晒雨中某团某了么的外卖骑手。

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大多数青年人,是普通社畜韭菜,在努力的活着,为物价房价上涨而烦恼,有着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所以,这是行不通的,用百分之一的年轻人所拥有的精致生活,来鼓舞百分之九十九的平凡青年,这也是产生割裂感观感的问题所在。

02

其二,传达的价值观与五四精神之间的割裂感。

片中文案,初听以为是漂亮的金句,但是你一细品,便会发现其价值导向走偏。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这句话真的三观够歪的,与五四精神更是差之太远。

101年前的五四运动,在广大青年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烈抨击中,五四精神也应运而生。

试问,没有否定与批判,哪来的进步和科学?

时过百年,五四精神依旧包含着批判精神,真理会在争辩中越辩越明,歪理邪说也会一个一个被摈弃。

若真是仅仅习惯于接受和肯定身边事物,从不提出抗议,那不公平不友好的事情将一次次出现,这还是我们向往的未来可期吗?

粗暴简单地认为,敢于嘲讽和否定的人就是弱小的人,这样的观点真的是有欠斟酌。

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所畏惧。

宣传片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美好生活就是禁止孤独,禁止伤心,禁止迷茫。

这样的输出导向太过于象牙塔。有迷茫和思考,有快乐与悲伤交迭,这本就是人生常态,无关年纪,也不是任何一代青年的专属。

一味替换掉悲伤、颓废、负能量的字眼,强行要求我们成为沉默的人,取消掉表达负面情绪的资格,这样的生活才是人间不值得。

再次回顾前一句,我们还会发现前后矛盾,毫无逻辑可言。上一句还教我们学会接受和赞美一切,这一句话就叫我们禁止表达负面情绪。

这不是一边高举理解万岁的旗号,一边又拿起胶带让你闭嘴的“双面人”?

03

学习一门语言、读一本书、去一次旅行、穿汉服、玩跳伞,如果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而没有参与进一步创造、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并不值得为之歌颂。

五四精神在时间长河里,不断发展变化,是创新,是批判,是科学,是平等。

不同时代的青年,有着不同的担当。从曾经的反对强权走上街头呐喊,变成了如今为实现中国梦而踏实工作。

但不管怎么变化,五四精神都绝不是为了充斥消费万岁主义的生活。

04

B站的这支《后浪》宣传片确实引来了众人围观,让不少人心情澎湃,为B站的自由精神振臂高呼,达到了商业推广的目的。

但片中对青年的狭窄定义,并没有真正表现出当代的年轻人群像,部分文字表达也让我们很多人难以接受。

这部宣传片并不能代表我们当代青年,更像是前浪对我们的单方面想象,我们温顺乖巧,做着符合他们期待的事情。

事实上,我们很多青年人并不想成为所谓的“后浪”。

我们不愿被代表,我们就是我们。

我们会迷茫困惑,也会驻足思考。

我们会屡屡碰壁,也会继续打拼。

我们是芸芸众生,也渴望发出真实的声音。

我们不赶什么浪潮,也不搭什么船,我们有自己的海。

文 | 一池

图 | 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浪》:我们这一代青年不愿被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