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因果关系吗?当然我们通常回答是的,当然有啊,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物理世界中因果关系很常见,可以说现代科技的发展,正是不断利用因果逻辑推进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科学技术把逻辑作为自己生命,离开逻辑就不知所云。
不过,我们要警惕的是,科技发展不是目的,促进人们心理世界健康和美好才是目的。
事实上,对心理世界的科学研究,也在利用因果逻辑为人们服务,最典型的就是行为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比如,因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才有孟母三迁,就是利用联想这种经典本能条件反射。把家里布置漂亮,让人舒服,学生上课要到学校,网课效果不好,也是环境对人影响。
更加精细微妙的是奖惩对人的影响,这是社会环境作用,利用的是操作条件反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背后折射人际互动规律。
我们不仅要追问,为何这些条件反射有这个威力,让人们欲罢不能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在追求“因果逻辑”, 努力发现规律,追求安全感。
世界是不确定的,人生是不安全的,尤其古人类时候,生命非常脆弱,趋利避害是本能,追求安全感第一位,为此要发现自然规律,掌握了规律就是发现因果联系,就意味着有了安全感。
自然世界如此,心理世界也是如此,尤其科技因为规律而发展,心理也因为规律而受益,于是我们把规律“正常化”了,把因果逻辑正常化了。
这在心理世界需要引起警惕,因为心理世界原本是没有规律的,很多所谓规律都是“拉郎配”。
这就包括条件反射作用,之所以使用联想和强化手段,不过是为了发现规律,找到两个事物之间因果逻辑,目的是“为我所用”。
比如,利用联想机制,让小孩子恐惧小白鼠,同样利用联想机制,还可以让小孩子不再恐惧小白鼠。
夸奖人勤快使人高兴多干活,夸奖人勤快但指责帮倒忙使人不满磨洋工,这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举个生活例子。
昨天下班后坐公交车,左右等不来,看手机软件提醒“等待发车”,感觉不正常,为何如此?只因为把“下班时间”与“公交运行”联系为“因果关系”,一旦不符合就深感意外。
后来终于有辆车子开来,询问司机得知终点站存水严重,上级要求停运,这位司机要回家,才绕路发车。不知道内情,因果关系存在,知道情况,就要警醒没有因果只有相关。
再比如,看人家午饭吃得很少,诧异的话,就是固有因果逻辑被打破了。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没有因果,只有相关,事物之间是“互为文本关系”,这个说法很深刻。
其实,稍微引申一下,对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可以故意创造因果关系,也可以故意错位、被动错位因果关系,无论如何为我所用这才最关键。其中,故意错位因果关系就是幽默,被动错位因果关系就是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