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本特征(一)

本文编辑自邹时祯的《什么是中医》

现在有很多人信奉中医,也有很多人反对中医,各执己见,互相漫骂,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你问他们:“什么是中医?你能给中医下定义吗?”答案绝对五花八门。所以,他们信奉的或者反对的,都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中医,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中医。

只有搞清楚真正的中医是什么样子,你才能决定自己是相信中医,还是反对中医。否则,无论你是相信中医还是反对中医,都是盲目的,都是一种迷信。

怎样才能准确定义一门医学?真正的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一讲,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

医学的构成及医学五要素

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医学体系,如:中医、西医、藏医、蒙医等等。在中国,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是源于现代科学的西医和源于东方哲学的中医。

任何一门医学都由两部分构成: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理论体系由创立者的世界观决定,治疗手段由理论体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一门医学的基本特征,由其理论体系决定,治疗手段只是医学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比如,孙思邈的《千金方》里就有导尿术的记载,当时用的是葱管。现在导尿都用橡胶管。以前的中成药是丸散膏丹,现在丸药可以不做丸,可以装胶囊,以前不可能有胶囊。你不能说,现在中医导尿也必须使用葱管,否则就不是中医;你也不能说,只有做成丸的才是中药,装胶囊的就不是中药。

事实上,中医的治疗手段一直在不断变化:最早的治疗手段是导引按跷(有些像现在的按摩推拿和做操),有病了,根据病情,哪个脏腑的气不通了,自己有针对性地活动活动,或者让别人拍拍,按摩按摩;接着发展为针灸砭石,刚开始用的是石头或者骨头磨的,后来青铜,再后来铁,现在是合金;最后才出现的中药汤剂。

一门医学的治疗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明理的医家在其理论体系指导下,根据疾病谱的改变合理地吸收生产力发展成果,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治疗手段。所以,我们不能以治疗手段的外在形式来定义一门医学。

现在很多反对中医的人,根本不愿意深入了解中医,仅仅从一些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来界定中医,甚至认为X光、B超等工具是西医的,中医是不能用的,用了就不是中医。而一些保守的传统中医,或者传统文化研究者也故步自封,认为只有那些古代传下来的词汇、治疗手段才是中医,甚至有些中医用穿长袍马褂来标明自己的中医身份。

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定义一门医学,应该看它的理论体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理论体系的特征:1.它是怎么认识生命的;2.它是怎么认识健康的;3.它是怎么认识疾病的;4.它是怎么认识病因的;5.它是怎么进行治疗的。

定义任何医学都是这五个要素,把这五个要素搞清楚了,这个医学就可以界定了。简单点说,就是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病因观、治疗观。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这五个要素来明确中医的基本特征。

中医的生命观

在对生命的认识上,中医和西医有很大的不同。

西医通过解剖、生理、生化来认识生命,观察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体,即使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看到的也是已经成形的东西。西医完全局限在形质上,对形质以外的东西一概予以否认。西医的这种对生命的认识是不完全的。

我们可以进一步想想,为什么人的形体会长成这样子?是什么力量决定了细胞必须按照这种形状来排列?

比如:我们的手臂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筒状,前后两个面近似平面,两侧呈圆弧形。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显微镜观察,处于手臂近似平面处的皮肤细胞和处于手臂两侧圆弧处的皮肤细胞在形态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为什么处在手臂近似平面处的细胞是向四面八方自然生长,排列成平面,而处在手臂边缘的细胞在生长的时候会自动转个弯排列成了圆弧形?为什么在该转弯的时候就能弯曲过来?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决定着呢?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有生于无。我们这个有形有象的物质世界,都是从无中生来的。先从无形无象的“无”中生出无形有象的“气”,然后按照“气”这个象,形成有形有质的物体。

《黄帝内经》上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无中生有是一脉相承的。这里的“天地”不是指蓝天大地。因为天空虚无缥缈,像气体一样,所以这里是指事物成为有形有质的物质之前的状态;而地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所以在这里指已经成为有形有质的物质的状态。《黄帝内经》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有形有质的事物形成的过程是先有看不见的气,气聚而后成形。气决定形,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决定的。

如果一个病人身上长出了肿瘤,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生长出来的,先是气在此处不正常地聚集,时间久了才慢慢长出肿瘤。现在西医认为,只要把这个肿瘤切掉,然后用化疗放疗把剩下的肿瘤细胞杀死,这个病就好了。实际上,这只解决了有形的部分,对决定这个肿瘤生成的气的不正常并没有任何治疗,气还聚集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又会长出新的肿瘤来,西医称为复发,其实是根本就没去治疗。

气的最原始的含义就是在无中生有的过程中,无和有之间的那个东西。气是客观存在的,但无形无质,气决定着有形有质的世界。

后来,气的概念出现延伸,人们把很多客观存在的但是当时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称为气,比如空气、脏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等都称为气。所以在中医古籍中,气的含义有很多种,如果只按照固定一种意思去理解中医古籍中的气的概念,中医典籍也会出现很多自相矛盾的情况,这是阅读中医古籍所必须注意的。

能够用眼睛和仪器检测到的,都已经形成了形质。真正决定形质的那个万有之源的气,处在有无之间,尚不具备形质,所以是无法检测到的,无论你的仪器多么精密也不行。西医因此不承认气的存在,反中医的人也以此来否定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上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物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气的作用结果——物,来彰显。真正医理贯通的中医都能根据气运行的理论预计到病人是气的什么方面出现了问题,治疗结果如何,中间的过程如何。如果后面的事实能和预计的相吻合,就证明气的确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证法,物理学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光的波动性就是用反证法证明的。

在生命观上,和西医相比,中医有一个独特的概念就是“气”。

西医的研究都在形质之内,西医理论的适用范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世界。但不认识到气就找不到决定形质的东西,只在形质上搞来搞去,永远不会知道形体改变的所以然。中医为什么能解释很多西医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能治疗很多西医还不认识清楚的疾病?就是因为中医理论比西医理论的适用范围更广。中医理论适用范围扩大到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的世界。中医是比西医更高级的理论。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科学的强大,中医人的自卑,在西方科学不承认气的存在的时候,中医越来越主动向形质医学的西医靠拢。这实际上就是削足适履、自甘堕落,最后的结果是导致中医西化,西医解释不了的现象,中医也解释不了,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也拿不出办法。所以不能因为气看不见摸不着就不敢坚持中医理论。

中医的生命观认为,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气的运动过程,有形有质的身体是气运动的场所,如果气的运动没有了,生命就止息;同样,如果运动的场所被彻底破坏,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中医生命观中身体和气的关系。

《黄帝内经》上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这段话的大意就是:如果气不做升降出入这些运动了,生命的过程就会停止;身体是生命过程的场所,这个场所被破坏掉了,生命的过程也会停止。升降出入,是气的四种运动方式,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是指生命的过程,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机体。

在中医的生命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神”。

《黄帝内经》上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只有形与神在一起,才可以称为生命。

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医的神和西医的精神活动不是同一个概念。西医的情绪、思维等精神活动,都不是中医神的概念,而是中医“气”以下的概念。比如,你一个念头出来,发怒、高兴或者悲伤等等,其实是气运行的结果,中医可以通过调理气的运行影响情绪、思维等精神活动。所以,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抑郁症、狂躁症等西医所谓的精神疾病效果非常好。

中医所说的“神”,是在“气”之上的概念。“气”的运行规律可以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描述,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而“神”所涉及的范围已经超过了阴阳五行学说的适用范围。《黄帝内经》上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就是说阴阳理论无法描述“神”。

中医只能调到“气”这个层次,“神”已经超越了中医所能涉及的范围。所以,大家要明白,虽然中医理论相对于西医理论来说,适用范围更大,但是,中医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也有自己的局限,超越了“气”这个层次,中医理论就不适用了。所以说,中医是人学初步。

中西医本质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西医是形质医学,中医是超越了形质的——气的医学。如果有一天西方科学认识到气的存在,中西医就真正的结合了。

关于中医的生命观,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在第二环讲课中,将有更加详细的论述:无到底是如何生有?有和无之间的关系如何?气的本义和引申义?人身体内到底有几种气等等。

中医的健康观

《黄帝内经》上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认为,健康就是机体处在“阴平阳秘”的状态。

“阴平阳秘”是什么意思呢?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里非常重要的概念。简单地说,凡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段时间的物体,都具有维护自我稳定的能力。怎么样才能维护自我的稳定呢?必须物体内的所有事物都存在对立面,也就是这个物体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对立的部分,它们属于同一事物又互相对立制约,不让对方发展太过,共同维护这个物体的稳定。这两个部分一个称为阴,对立的那个就称为阳。

阴的特征是向下向内,阳的特征是向上向外。如果两者各自向自己的方向运动,完全不受对方制约,其结果就是阴无限地向下向内潜藏,阳无限地向上向外暴露,最后阴阳离决,整个生命体分崩离析。

平者,得中也。阴受到阳的制约,不无限向下向内潜藏。秘者,不露也。阳受到阴的制约,不无限向上向外暴露。构成生命体的阴阳两个部分如水交融,保持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阴平阳秘。

有的人因为《黄帝内经》原文是“阴平阳秘”,就以此否定“阴阳平衡”,这是不对的。阴平阳秘首先是阴阳平衡,如果阴阳不平衡,怎么可能恰到好处地在互相制约中取得稳定状态呢?

中医的健康观,用便于理解的现代语言来概括,就是:中医认为健康的人是一个阴阳平衡的动态平衡系统。

人体自身具有维护自身动态平衡系统的能力,《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我觉得用动态平衡系统这个现代词汇来表述人体非常贴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医的基本特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