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跪棚

跪棚的一种方式

孔子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当父母在世时,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节安葬他们,按礼节祭祀他们”。在如今的鲁西南区域,人们依旧尊崇孔孟之道,孝敬父母、尽力使父母生活开心;父母若去世,就会按照当地礼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本文就以笔者在鲁西南农村,亲历我外祖父去世时的一个出殡祭奠环节,介绍其中一个“跪棚”的相关习俗。

我的外祖父是练武出身,精通大洪拳,身体一直比较健康,在他九十九岁时因病突然去世。去世后按照现在的官方要求,进行了火化,但在出殡入土等丧事环节上,我外祖父的师兄弟、仁兄弟(‘拜把子的结拜兄弟’)、徒弟徒孙还有我几个舅舅还执意按照老礼节办理丧事,安葬他。

我外祖父生前居住的院子,一直用作练武场子,比较宽阔,就在这座院子的堂屋当门(‘正房门’的方言表述)前,离门不到两米的距离开始搭建灵棚(也叫‘丧棚’),这也是“跪棚”者所跪的灵棚。可能是考虑到吊丧人多、跪棚的人多的缘故,灵棚搭建得比较大,大约有五米多宽、七米长、高度比房屋矮的也不多。灵棚座北朝南,两侧是用碗口粗的五棵杨树身子,按照“山”字形立起来做柱子。棚顶是用拳头粗的长竹竿,相向交叉对接,用铁丝拧好,横在柱子与柱子之间,当房檩。竹竿上搭了几张秫秸箔(‘用高粱秸秆编织的箔’的方言表述)遮阴挡雨。灵棚里侧一面,吊挂一张秫秸箔、挡住堂屋门,箔中间偏上一点挂的是我外祖父的遗像,用黑纱绾个花遮盖像框。在遗像前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有鸡鱼肉“三牲”供品、十碗“菜供”,供前有一香炉、香烟萦绕。灵棚口两侧立柱贴一副“相见音容空有泪,欲听教诲杏无声,横批:逝父何持”的挽联,横着的竹竿上悬挂两个白纸糊的灯笼、灯笼上各写有一个“奠”字。

灵棚的两侧,是跪棚者所在的位置。跪棚的人是有讲究的。一般亡者儿孙在屋内棺材旁守灵,棺材南北放置、棺材头朝南,男的在棺材东边,女的在棺材西侧守灵。灵棚内是亡者没有出五服的晚辈跪棚。那日,在我外祖父灵棚里,东边是我的几位堂舅、几位应该是我外祖父堂兄弟的孙子在跪棚,据说是按照他家族里一门一位男丁来安排跪棚的,满满的两排人。西侧是我外祖父的徒弟、徒孙,也有我外租父仁兄弟的子辈、孙辈在跪棚,满满的三溜(‘三排’的方言表述)。关于“五服”的释解,在鲁西南各地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致是按照“玄孙、曾孙、孙、子、身”这五辈人来安排,但也有“曾孙、孙、子、身、父”或“孙、子、身、父、祖父”这五辈人来安排的。反正是家族越大、跪棚者就越多。我外租父所在的一个村庄就是他一个家族,没有旁人,所以就按一门一男丁来跪棚。没有徒弟徒孙、仁兄弟的可以不跪棚、有这些的也可以不跪棚。这主要是看问事的(‘丧事主持人’的方言表述)和主家的安排了。

跪棚者在居丧跪棚期间,主要任务是谢客(‘客’字方言读音为kei)。当客吊丧跪拜之后,向客跪礼答谢。我与父亲给我外祖父第一次吊丧时,问事嘞就喊一声“客到”,我爷俩未进灵棚就开始哭,低着头、弯着腰,一直哭着穿过灵棚,到棺材前,嚎哭一会,旁边有帮忙的人(这个人也有个身份,可能叫支客,笔者记不清了)拉住我的父亲、劝着节哀,同时,屋内的舅舅、姨们还有我的母亲陪着哭,跪棚者也有干嚎几声的陪着。之后,绕过供桌,到桌前蒲团上磕头、作揖。之后,我的舅舅拿着哭丧棒走到灵棚一侧,给我父亲磕头答谢,跪棚的众人也是就地磕一个头答谢。由于我舅舅悲伤,在答谢时边哭边磕,这时我父亲就拉舅舅的肩膀劝阻,这个可能也有个说法,叫“神三鬼四”。

到了出殡日,跪棚的人,我的观察就是或蹲、或坐在地上,一直陪所有客祭奠,期间或评价新客(‘新女婿’的方言表述)的作揖磕头的质量有无差错,或抢摆上的相糖(‘用白糖或冰糖用模具倒出的供品’的方言表述,也有叫糖供的)、粘果(‘用糖和面做成的糖豆,放在簸箩里面的白糖和面粉反复滚动,使糖豆再粘上、裹上一层白色糖面粉’的一种地方餜子,可用作供品)吃。出丧时,跪棚者排成一溜,最晚辈或血源关系较远的人打头,依次倒排直到持哭丧棒的,在道路左侧,在杠前(‘抬棺材的大杠,以前一般是三十二人抬杠’)簇拥棺材前行。到了墓地,跪棚者一溜排开跪在墓前,待逝者埋葬完,冲坟墓磕头后就可以结束了。这时,跪棚者抹下孝帽、拆了线,成一块白布,就可以把这块白布拿回家,用作盖馍(‘馒头’的方言表述)的麻布了。

笔者小时候对周围人的血缘关系远近分不清楚,但看到谁给谁跪棚,就知道原来他和他些近(‘血缘关系近’的方言表述),或者是你和他平时看着象一家的,但没有跪棚,就知道你和他些远。还有一个“干儿子”、“干闺女”的角色如何跪棚,笔者就不太清楚了。

人死为大,对逝者的风光下葬,是对一个生命离世的缅怀和敬重。跪棚的人越多,证明家丁越兴旺。如今,因着子孙和近门的免辈(‘晚辈’的方言表述),都在各地谋生,很多路途较远的人,无法赶回家中“跪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西南方言杂谈-跪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