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岁月

上周在医院陪了几天血压上头的老少年,

分享三个感慨:


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二胎,三胎……走起,跟着郭嘉的政策走,没错[调皮]

(至于这个条件何时允许,自己判断,自己衡量)


老爸上头的当晚,胖老大和嫂子赶着送去医院急诊,我在成都,鞭长莫及。


胖老大平时做事偶尔不着调,但接到老娘电话,不管自己刚出院,手脚还受伤包扎的情况,马上开车往家赶,接了老爸冲到。

我家亲嫂子还在上班,年底忙的晕头转向,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带上,去急诊室陪着,我大儿也赶紧从他工作地儿开车往回赶。

等着我回去,都已经凌晨12点半了。


这时候家有俩娃的优势出来了,咱们换个班呗,你妹回来了,老大回去休息;睡了两天医院,中途溜出去洗个头吃个串也不是不行,老大陪着。


如果你家还有老三老四,恭喜你,关键时刻,人力优势体现出来了。

二,先生or女士,记得,对你的枕边人要有情有义!

      你只管做,老天自有安排[偷笑]。医院陪护病人,95%都是老伴!


住院当天早上去查核酸报告,一老太危颤颤走过来,递我身份证帮她机器上查报告——定睛一看,1930年生,老爷子91岁高龄住院,也是他这位八旬老伴陪着。


过了会儿我去办陪护证,又碰见了这位老太太,她请护士帮忙填表,费力地讲着去小卖部复印身份证的过程[囧]。


相信医院里磋磨过的年轻人,都知道上下跑腿,检查,登记对于我们来说,有时候都会打脑壳;那对这些长者而言,此过程就真的无比繁琐,不可言语了。


老爸前后床病友,一大爷帕金森,手抖,说话嗫嗫半天说不出整句,吃饭全靠老伴喂;


一大娘,三年前中风半瘫,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正常交流,每月还需要洗肾,全靠她家大爷照顾,喂食,洗漱,换尿布片。

儿子只能每天上班前,给母亲送半桶家里熬的米糊来。


儿女陪伴的,极少,大部分都是早晚上班前后过来看一下,送点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


像我这种工作时间相对灵活的,还好,全天候陪着,就这样老爸还担心,自责,怕耽搁了我和老大的时间,影响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