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鲜零售创业 - 复盘总结

2017年8月,受朋友邀请,我加入了这个创业团队,做社区的生鲜零售。

业务的规划是先通过无人设备售卖,再把用户导入到线上平台。理想的情况是设备本身盈亏平衡,同时将用户低成本的导入线上平台,依靠线上实现盈利。

1、加入团队

团队的初创成员介绍:

(1)朋友A,私人关系认识,房地产营销总监出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主要负责资金、社区点位。

(2)朋友B,A的营销副总。主要负责供应链、仓库管理。

我选择加入的原因:

(1)对零售行业感兴趣。

(2)通过创业提升思维层级,就算失败也是收获。

筹备过程中有个插曲,股权划分。我知道这不是小问题,虽然有些波折最后还是解决了。

2、产品方案,考察后选择了内置RFID天线开门冰柜

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考察设备,最终选择了内置RFID天线开门冰柜的硬件方案,主要原因:

(1)开门取货的体验较好,非常接近于购物。

(2)研发和硬件成本都可以做到很低。

试运营数据表明老年人是社区的消费主力,所以在设备正面加入了操作屏。购物流程:扫码注册 -> 开锁 -> 用户拿出商品 -> 关门 -> 结算 -> 付款。因为没找到开通免密支付的合作方式,如果用户关门后不付款,则下次购买之前必须先付完款才会开锁(后来的实际运营才发现,还是高估了人性)。

3、产品研发,踩外包研发的大坑

市面上的设备都不太符合我们的运营要求,只能进行自己研发。根据既定的方案,由我独自负责研发工作,跟硬件方和软件方进行对接,分别提需求、跟进研发、联调和验收。

外包的坑该踩还是得踩,未明确写到需求文档里的部分,最终都变成了双方的扯皮。软硬件联调的推进,更是堪称宫斗大戏,步步惊心。

原定一个月完成的产品上线,最终在3个月时勉强达到试运营的标准。报价高的外包公司可能是个坑,报价低的外包公司一定是个坑。

4、设备运营,做到小幅度亏损,基本达到目标

试运营

试运营开始,在1个中型小区铺设了2台设备,点位还不错,位于小区人行干道,基本上上班族和老人都能覆盖到。

遇到各种掉链子的突发状况:

(1)产品出BUG,虽然经过测试验收已经基本稳定,但还是会偶尔出现多识别或少识别商品的情况。

(2)商品供应不足,采购流程很慢。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损耗,因为设备少,非畅销SKU的销量非常不稳定,加上选品没有经验,第1个月损耗率接近40%。

调整

前期的选品是中高端品牌预包装的生鲜商品,毛利空间比一般产品高,虽然最高的单日销售超过200,抗不住销量低损耗高。调整了运营思路:

(1)逐渐降低商品档次,单价降到平均水平。

(2)注重商品的搭配,以尽量满足日常菜所有品种为目标。

(3)增加早餐这一场景,上架了面包和牛奶。

(4)产品上增加了限时特价、优惠套餐和优惠券功能,配合传单、易拉宝和微信群等促销手段。

调整后,运营情况逐步稳定,单台日销售额稳步提升到200+。SKU多了,直接采购的效率无法满足运营需求,所以在附近租了个地方买了两台冰柜作仓库使用。

新问题

新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这一个月因为工作重心调整和用户教育已完成,基本上不会主动在机器边值守,因为用户行为导致的损耗开始迅速提升,关门不付款、撕掉标签、鸡蛋打碎了放回去,损耗平均达到10%。

我们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电话告知付款、机身贴警告提示、换易碎标签和改良商品包装等,解决了除关门不付款外的大部分问题。

阶段总结

销售方面,总注册用户300+,日均销售额稳定在200左右(也尝试过做活动把销量提上去,但成本增加的更多),毛利32%左右。

损耗方面,仓库+设备+用户的总损耗在35%左右,有改进空间。

虽然现在总体处于亏损,如果把损耗降低到10%,则日盈利40元,设备成本1.5W,只靠销售可以在1年左右回本。

总体来说,设备试运营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5、线上平台运营,履约成本无法降低,项目终止

距离启动已经过了6个月,开始进入项目的第二阶段,团队的重点工作是搭建线上平台。

目标

线上平台是我们计划中的盈利点,需要验证的是每笔订单的最低履约成本,我们的目标是日订单超过100笔,履约成本在10%以下。

研发

有了上次外包的教训,这次选择了非常信任的外包公司。考虑到公司的资金情况,线上平台第一个版本只实现了基本的商品展示购买、配送员端和管理后台功能。实践表明,两个月的研发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找外包公司还是靠谱最重要。

拉新

原定的计划是将设备用户转线下,但由于当前2台设备的用户基数太小,线上平台用户太少没法验证运营数据。所以用了以下方式拉新:

1、在周边能配送的小区摆摊送礼品、发传单。

2、线上用户邀请,但过来的用户太不精准,效率太低。

有效用户多的还是第1种,前1周日均新增有100+,1周之后就开始下降。最终总用户数2500+,覆盖周边7个小区,1800+户家庭,总家庭覆盖率30%。

运营

线上运营的核心是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常规的签到积分、优惠券、满减和限时特价等内容。

2、给中高品质的生鲜商品增加内容,以消费者的身份介绍产品特点、烹饪过程和结果。

3、短期套餐,用户自选或随机分配的菜品搭配。

数据表明,优惠券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效果最好,其他方式的受众用户较少,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用户的日周月留存为35%、18%和9%,日活跃110左右,客单价18左右,日销售2000(活跃用户定义为下单购买,停止运营前1个月数据)。

履约

为适应配送模式,对仓库进行了改造,分成了冷藏区和普通区,库存通过Excel管理。

虽然每日总单量不算多,但相对集中在8-10点、17-19点这两个时间段,想做到30分钟内送达,只能雇佣了3个兼职人员,每单的配送费达到6-8元。第2个月开始增加了配送费和免配送金额,实际上的配送费用降到4元左右。

损耗方面,虽然分拣配送会增加损耗,但订单量大了也降低了库存上的损耗,总体损耗率降到了18%左右,跟业界优秀同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总体上履约成本在40%左右。

资金

收入:平台的营收。

支出:采购商品、人员支出、推广支出、仓库租金以及其他物料方面的支出。

平台运营4个月后,资金正式告尽。团队在追加投资和及时止损两种选择中,选择了止损,项目停止运营。

6、我理解的创业的本质

创业的本质是创始团队的资源变现,资金资源、行业认知资源、客户资源或者垄断性资源。这些资源都没有的创业团队,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供应链没有解决损耗问题,产品不能很好的支撑运营,运营没有培养用户粘性,配送不够高效。有些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但就是没有资金或时间去实施,结果导致团队陷入恶性循环。这也是大多数草根创业团队都会面临的问题。

是团队的错吗?不是。是市场的错吗?不是。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市场也没有对错,只有不合适。

7、个人总结

更加认清了自己,心态的转变是我最大的收获。

从迷茫无助到目标清晰,

从消极被动到主动出击,

从娱乐人生到学习自律。

8、怎样理解无人零售行业?

无人零售要回归商业的本质。零售的本质是效率和体验,标准化的商品注重效率,非标准化的商品注重体验。

无人零售的优点在于无人,值守、收银的人员成本低;缺点也在于无人,销售过程中没有引导和服务,体验感较差。这两个优缺点决定了无人零售只适合销售标准品,市场表现也映证了这个观点,饮料零食售货机已经相当普及。

无人零售的产品是一台线下设备,人流量有上限,销量也有上限。能否挖掘出设备背后的潜在价值是业务的关键。

之前流行的无人门店、无人货架以及一些高科技高成本的产品,都没有理解无人零售的本质,看起来黑科技,不能创造足够的价值,是没办法生存的。

9、该反思的问题

(1)为什么当时要加入?

我的目的是能通过创业提升自己的能力。从结果来看,我觉得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值不值得?我觉得值得,当时在职场已经遇到了天花板,继续以前的工作环境对自己毫无帮助。

(2)为什么做设备研发?

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市场上的设备丰富程度和成本都还没降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没钱买设备,想买合适的设备也买不到”。

设备研发的优势是设备成本低,设备和系统都根据我们的需求定制。劣势是太耗时间,一次性成本高,还有设备不稳定的风险。综合考虑下来,还是选择了自研。

从结果来看,这个决定应该还是正确的,设备没有掉链子。

(3)为什么设备运营数据上不去?

房地产行业有丰富的线下推广经验,所以线下推广由他们主导。

线上运营由我来主导,制定方案。方案围绕着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来制定,通过APP、短信和微信群等方式触达用户。总结下数据上不去的原因有两点:

a.运营能力不专业。专业运营能带来资源,能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拿到数据。

b.资金不足。产品没钱做升级,运营没钱做活动。

(4)为什么自建线上平台?

一句话说明:光靠设备赚不了钱,故事都讲不下去。

设备端库存有限,决定了只能销售有限的高频或高毛利的产品。想要满足覆盖用户的大部分需求,提高单用户的产出,势必要通过SKU上限很高的线上平台。

从产品逻辑上,线下设备引流到线上是行得通的,类似于盒马模式。

(5)为什么自建配送团队?

说白了,还是没钱。

找了达达美团这些配送平台,要先交几万保证金,再做系统对接。我们一没钱交保证金,二没钱做对接。

咋办?先硬着头皮自己跑,跑不过来了找了几个保安,买了几辆二手电瓶车,这就是我们的配送团队。

(6)为什么损耗无法降低?

有几个原因:

销量预估不准,采购了卖不掉

入库出库分拣过程中的损耗

运输配送过程,损坏了外包装或产品,客户投诉退货

仓库管理不规范,拿错商品、保安盗窃等

都是因为不专业,解决方案都是要花时间或花钱。

(7)为什么不坚持下去?

钱烧完了,业务已经陷入恶性循环。最主要的还是信心没了,不得不承认跟优秀团队的差距。

(8)我对团队有什么贡献?

产品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设计MVP版本需求,在满足业务需求和成本控制上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技术方面,把控产品质量。

运营方面,落地了可行的运营方案。

自我评价还是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的,基本上我负责产品的规划执行,他们负责外部资源对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区生鲜零售创业 - 复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