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学习分享第128天(2021.06.05星期六)


罗杰斯认为由于行为是受机体评价过程引导的,婴儿能够去觉察他们内部产生的经验,而不会歪曲他们。伴随着机体评价的过程,每一个经验就是经验本身,没有价值高低的区别。换句话说,每一个经验都是有趣的,都可以开放并不带先入之见的研究,从而,婴儿根据这些经验,能否增强和维持有机体来对他们进行评价。比如一个经验(例如:被抱)能增强机体婴儿就会感觉舒适而且满足,并以笑来表达。然而,如果一些经验不能够增强机体(例如,受凉或者穿着脏的尿片),婴儿就会有不好不舒服的感觉,并且会因此而大哭。因此,机体评价过程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内在向导,它引导着人们趋向自我实现,当人们信任这个内在向导时,他们就能够自由地探索,有益于机体体的经验。罗杰斯认为,由于婴儿有趋向自我实现的积极动力,并且具有天生的对于生活的好奇心,他们能够信任自己那些内在的感受。

除了拥有机体评价过程,儿童还有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需要。换句话说,他们需要被接纳、尊重、温暖和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被爱,这种爱是对他们本人,而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当儿童感受到被他人(通常指父母)珍视、接纳、理解时,他们开始体验自爱和自我接纳,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感受,伴随很少内部冲突。一个能够感受到自己有价值的孩子,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依据自身的内在体验而做出适宜的选择。

不幸的是,由于父母本身并不完美,他们将价值条件加诸孩子,要求孩子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够被爱。举例来说,父母可能会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诸如,“你要做个好女孩儿,我才爱你”,“如果不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我就不爱你了”,或者“你必须足够聪明才能赢得我的爱”,由于父母通过语言或者是行为向孩子传达了,只有当他们满足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标准时,才能够被爱,被接纳,孩子们开始相信他们必须按照这种方式行动,才能够获得父母的爱。

基于对爱的需求价值条件,而非机体评价过程,成为儿童组织他们经验的向导,换句话说,儿童往往以牺牲他们的机体评价过程为代价来获得父母的爱(例如儿童会放弃自发的顽皮的状态,通过适宜的好好的作者来取悦父母)。当一个孩子内化了父母的价值条件,这些条件就会成为他们,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价值条件越多,真实自身经验被歪曲的程度就越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春雨学习分享第128天(2021.06.05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