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情绪是自我的核心时,其实也在说情感在自我意识中的重要性。
那些讲道理说不通的人或者场景,用情感链接才会得以突破,这不是什么秘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缺的是实践验证。
验证是指自己来实践,不同于例证可以借助别人经历来说明,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最大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推理:凡是我们想要别人去做的,一定要自己先能做到;凡是我们提问别人的,一定要自己先自问自答;凡是我们想感动别人的,一定要先感动自己。
良好人际关系不是讲道理融洽的,一定是情感链接融合的,比如这些问题:
1、你爱别人吗?
2、你爱父母吗?
3、你爱孩子吗?
4、别人伤害过你吗?
5、父母伤害过你吗?
6、孩子伤害过你吗?
这些问题要想获得感受,还得具体化举例说明。不过,这些提问不是好问题,因为自我价值保护之下,这些问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回答的。
要想获得良好深思效果,起到情感链接作用,我们就要稍微改换提问方式,以别人为中心来提问并回答,如下:
1、别人爱你吗?
2、父母爱你吗?
3、孩子爱你吗?
4、你伤害过别人吗?
5、你伤害过父母吗?
6、你伤害过孩子吗?
试着比较前后问题,会发现非常大的不同,前面站在自己视角提问,后面站在他人视角提问。
爱别人是常规意识,被别人爱是反思自我,被别人伤害是常规意识,伤害别人是反思自我。这种不一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
提问别人的问题,自己要先去回答,这是恰当心理应对方式。
别人对我好吗?别人凭什么对我好呢?我做到值得别人对我好了吗?我怎么做才会让别人对我好些呢?
这些问题我们各自诚实回答就是,定会有所心得。
再看下面自问:我伤害过别人吗?我对不起的人有谁?我愧疚的人事物有哪些呢?
当我们经常能这样自问自答时候,会有某种情感在心底升起,指责抱怨减少,内疚感恩增加。
比如,当我想到曾经伤害孩子往事,抱怨父母某事做的不合适,嘲讽家人某个观点好笑,自以为是话语语气对人,就会有惭愧升起,进而是感恩得到的宽容大度。
随之,就有情感链接出现,对于当下发生事情多少有些警醒,也许会慢慢有些改善。
举个最近例子吧。
受人委托,向某位老兄了解事情,人家非常热心又第一时间给了反馈,我当时由于一点点预期落差啰嗦了一些,随之意识到不妥。之后深刻反思自己,是以自己为中心考虑事情,还是以别人为中心考虑事情,这是检验做事水平的唯一标准。
我伤害了人家,人家一笑了之;我伤害了家人,家人一笑了之;别人伤害了我,我也一笑了之了吗?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没有愧疚,愧疚产生情感链接,这个链接就是爱的感受。
因此,李克富老师说:
“爱他,就是总觉得对不起他”;
“你伤害过父亲吗?具体说说当时情况与父亲表现?您向父亲道歉过吗?”;
“完成求助者与亲人间的情感链接——改变的力量就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