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读书笔记《李济学术随笔》Day4

1930年6月7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古物保存法》共十四条。李济先生在《<古物保存法>颁布后所引起的第一个问题》中,对其中的第一条、第七条、第十三条所引起的问题进行谈论。此文最早载于1968年台北《自由谈》杂志。

[if !supportLists]第一条,[endif]是对“古物”的界说。《古物保存法》所列的古物,系指与(1)考古学(2)历史学(3)古生物学及(4)其他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国家第一次为“古物”制定专法保护,是第一次,之后在1936年,上海市总商会,曾为古玩业同业公会,呈请财政部代向政府当局请愿,对限制古物出口的标准,提出申请。政府慎重考虑,进行了讨论,解决办法就是如有古物要出国,需委托专家或学术机关鉴定,核给相关证明文件。这个决定很切实际,可惜只有一个,“七七”事变就发生了。

《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从章太炎不相信甲骨文为殷商时代的文字说起,谈到中国从地质调查到古生物研究所引起的考古问题。经过地质和古生物的研究,为中国发现北京人奠了两块基石:科学的和法律的。

《史前考古学所研究的“人”和“自然环境”》。这篇文章原载1968年台北《自由谈》杂志。欧洲的先史学者把全部中石器时代有关的考古资料,分成三组排列:(1)根据冰川进退的痕迹,中石器时代波罗的海一带的气候,约有七次变动。(2)每一地区的植物,显然随气候的变动,而有苔原和森林互相轮替的现象。(3)因为植物种类的变动,依靠植物为生的动物,也跟着有新陈代谢的并行现象。

适应森林代替苔原后种种的变化,人类的活动集中在三个方面:(1)为猎取能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2)为采取湖沼及海岸中丰富的鱼虾蚌蟹,发展了最早的渔业;(3)为对于广大的森林,尽所有的能力,加以利用。

人类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密不可分。克拉克教授说:“任何社区在任何时代的经济,必定是文化阶段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产品。”

《“沧海桑田”的考古学例证之一》。我们形容岁月变迁,往往用“沧海变成桑田”来形容,而在现在,因为地质学发达,所以早就失去了最早神话性质了。李济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分析海平面的升沉,通过对美国考古家安特生的发现葱港遗址的报道解说,把地质的变化影响文化的变化分析的非常透彻。

李济先生认为,这篇报道在几个主要历史意义:(1)阿拉斯加州,在第四冰期,有一万年以上的时间,在地理及文化方面,均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2)白令海峡将亚美两大陆最后一次的隔断,为公元前6500年以后的事。(3)阿拉斯加州的最早文化为亚洲文化,与贝加尔湖一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完全类似。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2-16读书笔记《李济学术随笔》Da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