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立秋有啥讲究?

马上就要立秋,这是二十四节气当中代表夏秋交替的节气,按照传统的阴阳观念,大自然的气候会在立秋这天开始阳衰阴盛,随着阳气的逐渐消散,酷暑难耐的炎热天气会慢慢变得凉爽起来。

立秋之后,草木的枝叶也开始由繁盛转向凋落,果实和稻谷也开始成熟,正所谓“春种秋收”,很多地方现在还保留有立秋祭祀天地庆祝丰收的习俗,所以“立秋”也是古人眼中最为重要的“四时八节”之一。

立秋

立秋除了祭祀和庆祝丰收之外,还有贴秋膘的饮食习俗,古人一般把炎炎夏日称为“苦夏”,因为古代没有空调冷气,一个夏天过下来往往都要瘦掉几斤肉。

所以等到立秋的时候就要称一称体重,如果瘦了,就用吃肉的方式来“以肉贴膘”,但是现在的人则刚好相反,恨不得天天减肥掉体重才好,所以估计现在也很少有人 “贴秋膘”了。

关于立秋,老百姓还有一句俗语说“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这是什么意思呢? “立秋”有啥讲究?

立秋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听到“公秋”和“母秋”之分,难道秋天还分公母吗?后来一了解,据说不光是立秋分公母,就连三伏也分公母,比如有俗语说“公伏凶母伏爽”,不过立秋就刚好是反的,因为俗语说“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

我听到这句俗语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怀疑“母秋”和“母老虎”是不是有啥关联?立秋以后不是有一段很热的“秋老虎”吗,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秋老虎”像“母老虎”一样凶,所以才有“母秋凶”的说法呢?

立秋

其实,“公秋爽母秋凶”的说法,的确和“秋老虎”有关,所谓的秋老虎,就是立秋之后持续的那一段高温天气就叫“秋老虎”。那这个立秋是怎样划分公母的呢?按照传统的说法,如果立秋的日子是在农历六月份,就算是“公秋”,如果在农历七月立秋,那就算“母秋”。

古人根据历史经验总结,认为,大部分农历六月立秋的年份,秋老虎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天气很快就会逐渐变得凉爽,而大部分农历七月立秋的年份,秋老虎来势很猛,高温天气相对持续的日子比较长,所以就有了“公伏爽母伏凶”这句俗语,准不准很难讲,只能说是过去老百姓的一种生活经验的总结而已了。

立秋

 “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其实无论是公伏还是母伏,秋老虎总是躲不过的,比如说今年立秋是在农历七月初十,也就是公历8月7号,按照传统的计算方式属于“母秋”,俗话说“母秋凶”,说明有可能后面还有一段很长的高温天气。

实际上,今年的三伏也要到8月24才结束,就拿咱们湖南的天气来说,一直到十月上旬太阳都还是威力满满,只是早晚开始凉快而已,白天那种炎炎夏日的感觉一直会延续到十月初,所以,无论是公伏还是母伏,气温在短期内估计都很难有明显的变化。

立秋

然后再来说一下“立秋到,三不做”,这是过去古人的养生经验之谈,古人认为立秋是一年当中阴阳交替转换的节点之一,立秋以后阳衰阴盛,所以有三件事不要做:

第一:不要再洗冷水澡,容易寒气入体;第二:不要吃生冷凉性的食物,否则会导致肠胃消化系统的不适;第三:不要过度劳累,比如运动和劳作都要注意休息和补充水分,因为虽然立秋了,但秋老虎同样不比炎炎夏日的威力弱,过度消耗体力还是有中暑脱水的风险,所以立秋之后也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各种剧烈运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俗话说“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立秋有啥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