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

用一个故事来聆听一首音乐,用一首歌的时间来读懂一段故事。大家好,我是音乐分享人一只小天。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音乐是来自久石让的《太阳照常升起》。推荐这首歌的起因是几个月前在朋友家第一次看了《让子弹飞》这部火了很久的电影,里面熟悉的音乐响起,才发现这部电影居然用的是这首歌...



“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为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所谱歌曲。久石让大家都很熟悉,宫崎骏的老搭档了,只是没想到还跟姜文有过合作,这首歌就是同名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经典配乐,同时在《让子弹飞》里也有出场。



为了了解这首歌的缘起,我这几天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没想到第一遍真把我看蒙了。说实话,没懂,没懂咋办呢?看分析,看介绍,查资料,然后从头再看一遍。


不得不说姜文的电影,隐喻的实在太深了,有时候你觉得你看懂了,但你又没看懂。剖开了第一层,人家在第五层等着你呢。


没有过多的解读,因为那些都是别人看到的,不懂就是不懂,你可以说你不懂,但不能说看不见。或许真要了解那个时代,多读点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姜文在这部电影里想要呈现出来的一些东西。



表面上看电影最大的主题还是“性”,用了很多的隐喻来表达性的压抑和发泄以及冲突。当然也有一些经过各路大神提示和分析能够看到的小细节,苏联以及中国之类的指代,其余的,有些僵硬,也许是小天功力还不够,悟不到那一层含义。


不过电影确实是值得反复观看,每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只是受众确实会比较小,推荐有一定近代发展史基础的朋友细细研究。


“让子弹飞”



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埋藏在深海里的南极冰山,那么《让子弹飞》则是照亮了半边天的北极极光,野心勃勃,却也深邃唯美。


不同于《太阳》的多重暗喻以及分段式的表现形式,《子弹》撕破了原本的伪装,露出了姜文更原始野性的一面。通过讲述一个“鹅城”的故事,来传达里表两层含义。


《子弹》能做到票房口碑双收,是因为这次的电影本身就是在讲一个大家看得懂的故事,虽然过程曲折,但是门槛低了,受众自然就广了。


原本你只能看懂第一层,但现在你甚至能看到第二层、第三层...也许你还到不了第五层的境界,但这三层的探寻足以让你反复品味,这也是我佩服姜文的地方。



从表现力来说,《子弹》荟集了大量的明星大腕,整部电影的张力和剧情的演绎,都是一等一的,因此也诞生了许多“名场面”和“名台词”。


发哥的黄老爷自不必说,本身就是演什么像什么的老演员,再加上老演技派葛大爷跟优秀演员姜文自己,三人斗智斗勇的交锋,堪称强者博弈的典范。


还有陈坤和张默的那一出戏,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把民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形象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在乎真相么?不,他们从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至于真理最后会在谁手里,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令人心生感慨。



说回音乐上来,《子弹》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只用过两次《太阳照常升起》,一次开头一次是结尾,且都是马拉列车出现的时候BGM缓缓响起。


姜文着实是个很喜欢用火车、列车作为电影象征的人。在《太阳》里面,火车代表的是新中国,在《子弹》里,马拉列车则是代表着马列主义。


《子弹》开头BGM响起的一瞬间,感觉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那种雄伟磅礴的气势伴随着马拉列车一出来,整个人就陷入那种真实的场景中去了。


震撼、震惊、震动,就像是真能感受到当年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时的那种感觉。只能说久石让无愧是大师,如此作曲真不是我等凡人能够想象的到的。


而姜文在对音乐在电影的插入也是相当的到位,把这首曲子深深刻在了这部电影中。这也是很多人只知道这首经典曲子来自于《让子弹飞》而不是《太阳照常升起》的原因吧。


意境不一样,体会也不全然相同。



《太阳照常升起》的原声音乐由多个乐章组成。主章节是雄伟的,壮丽的;副节是浪漫的,凄美的。


用久石让的话说 “所有音乐都是没有语言的,是哼唱的旋律,充满了奇幻的风情;整体曲风像天山的画面一样空灵,听起来仿如洞穿心底的一缕情绪。”


同样一首曲子在两部电影中担任的角色完全不同,一个是作为故事的转场,如蜻蜓点水般略过你的眼前,你还没缓过来,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另一个则是担当了电影的“门神”象征,开篇迎客、收尾送客,大气而内敛,磅礴又不失壮丽,这就是《太阳照常升起》,来自久石让和他的团队。



经常有过因为一首好歌去看一部剧、一部电影的时候,却还是第一次因为一部电影去反复咀嚼音乐在电影里的,就如同品尝一瓶珍藏的葡萄酒,入口略显酸涩,回味醇香浑厚,让人无法忘怀。


我是一只小天,一个喜欢音乐并乐于分享音乐背后故事的平凡人,我们下周再见~


文中图片来自网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