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是一门很好的专业课

25岁是一个分水岭,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东西又让我不想明白很多很多东西。一点小小的事件都会让我越来越感觉珍贵,尤其是开始不断的学会为自己的整个人生负责,大大小小的决定最终的呈现形式以自己经历的为准,这可能就是常说的:“命运”吧。

我也开始发现自己对某些事情没有很坚持了,遇到什么事也没有再像从前那般非得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反而是今晚看到《鲁豫有约》中采访李连杰的对话,我开始感受到人生就是不断学习又不断学会放下的过程。我记得鲁豫常问杰哥:“所以,走到几千米高德高度之后会不会因为走到顶峰不安全,所以就待在几千米安全就好。”杰哥回答是:“不,我不是那种经历之后再反省的人。”是的,我很羡慕杰哥的这个反应或者说深度思考的答案。因为我则是后知后觉的那种人,。不经历的话,绝大部分事情我都是没有深刻理解与体会的。同时他也表示:“3000米有它的难度,然后仰望上面还有6000米,以为到了6000米有不一样的高度了。是的,确实有了不一样的高度,同时也有6000米的困顿了。”所以越是往上走难度是不同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这就是得与失。所以我想这就是守恒定律吧,我总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守恒定律。

鲁豫接下来与杰哥的谈话我记得是最清楚的,杰哥说很多文章很多网络写手写的:人到了年迈的年纪,就要放慢速度,慢下来。杰哥看着这些文章是很开心,但是要说放下,对于担子重的人而言很难选择放下,过上什么阶段就应该有的日子。因为当你面临水电要交费、房租又要交、孩子的奶粉钱、孩子上学的问题等。所以他认为一切写的都是理论,没有切实的经历,就没有深刻的体会。我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是认同他说的这个结论的。

就好比我们从小学的论语中: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多次失败以后才会换回一次成功?这就是自己真正理解这句话了吗?不是的,我们只是自以为真的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我们并没有理解透彻它。所以一切的执行为什么不到位,我可以把它理解为就是理解不到位,所以执行起来总会有所偏差。这反映到工作上为什么自己呈现出来的东西总是有这么多的错误?就是因为自己真的没有明白上级的意思,上级传达下来的任务没有仔细核对真正的工作内容,做出来的东西总是自以为是他人需要的终结版。所以我认为做好工作的前提还是需要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脑子也会越转越快。相反的,就算是40岁才明白这些东西,那就要从40岁重新开始学习这些内容。这个时候剩下的时间应该不多了,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好的青春也是如此。可能这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定义吧。

所以,我这几年时常在反问我自己:“如果我在23岁的年纪明白了这些东西,是不是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我又会回答我自己:“不!因为我就是那种摔过跟头以后才会知道疼的人,如果没有什么特别让我痛苦的事情,我反而学不会改变,也不知道什么是改变。”

刚入社会的时候,我也很懵懂。甚至不知道我这样的学历能否跟得上社会的变迁。在我两年后的今天我完全明白了,我们的成长速度始终与社会的变化速度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当我又再一次看到身边许多人都在拼搏的往前走的时候,我不再纠缠眼前的这些因素。我做了一个很大的妄想:虽然赶不上,但是我愿意一直走在路上。

在学历还未达标的前提下,社会背景是自己的第二份学历。自己经历的公司就是最好的履历。尤其是在过往的公司上做出的成就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从自己进入第一家企业开始,面试官基本就可以看到自己过去的样子,不管有什么样的成就与经历,这都是一些既定的路线吧。想要改变真的很难,因为自己的履历基本上已经定型,对自己今后去任职的任何一家公司都将会带有第一家公司的做事风格,很难改变。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出社会第一份工作对自己的重要性吧。因此自己的履历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一步都不能走错,否则一盘棋打得稀巴烂。

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就开始思考可迁移的能力、底层思维。我认为底层思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确实可以决定自己突破阶层的方式和路径。可能实现的路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必须要有这样的思维。最好是能够带一个小团队(不管人数是多是少)都可以得到锻炼。努力吧,骚年。任何一份看似容易的事情,想要做好都不容易,因为它需要精气神去灌溉。

大大小小的决定最终的呈现形式以自己经历的为准,这可能就是常说的:“命运”吧。

没有别的路径,踏实点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历是一门很好的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