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

      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无论是哪种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够是孩子学到东西,能有所获得。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乐趣,学习互动规则,激发想象力。父母遵从孩子喜欢游戏的天性,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时时乐学。这句话是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一书中提到的。孩子喜欢游戏是天性,既然是天性我们就要学会去接受,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被人欺负,所以会终止这种行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算有冲突也是正常的,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对于他们来说,交际也会一项很重要的成长经历,所以当小孩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要先看他自己会不会解决,是在不行家长在进行干预。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时候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矛盾和于家长发生矛盾,所体现出来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父母面前他会觉得自己始终是弱势群体,自己永远是受伤的一方,但是在和同伴发生冲突时却是另一种情况。

      孩子对于同伴之间的矛盾会引起他的反思,他会认真去思考事情的对与错,也能很快的释然。所以我们常说孩子不会记仇,因为在他们心中也许根本没有仇恨这一概念。他们会为一件很小的事发生争执,但是转头便会和好如初,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学习体现在哪里?家长的灌输不一定能让他接受,在游戏中孩子回学到更多的东西。台北的张世宗教授说过:“玩游戏”三个字,“玩是指孩子跟玩具之间的一种互动,孩子跟玩具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中最重要的意义是,孩子会通过想象力创造出角色以及故事背景、故事情节。这点我们带过孩子的家长尤为深刻,小孩子时长一个人在一边拿着玩具自言自语。自己在编造故事,自己在那里扮演角色对话。我家佩奇也时常如此,现在她刚好到了入学的年龄,有时候没人和她玩的时候,他就长期一个人拿着一堆玩具一张图片玩的不亦乐乎,当然有时候她也会邀请我和她一起玩。她会介绍她构思的而故事,让你扮演其中一个角色,那么这些故事情节我发现无外乎两种。

      第一种就是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些是从成人之间模仿,但大多数都是在动漫中借取一些情节故事,有时候也会有不同的结局,所以平时看到孩子什么也没做,但他们自己一直都在学习的。只是没有在我们面前展示而已。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就要多鼓励孩子去做’,如果孩子邀请了家长参与就一定要尽力扮演,这时候你再给孩子灌输道理他是能懂得。而且也不会有抵触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参与时候重要的,他不会考虑结果如何,他自是单纯的体验这个角色扮演的过程。

      张教授对“游”的解释是:游是孩子跟他所游玩的空间场景的一种互动,在游戏过程中,他会对情境产生很多的想象。就是我们所指的在创造能力,在我们小时候也会时常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幼童时期就喜欢模仿成人。我们俗称:“过家家”几个小孩一起扮演父母,有得扮演孩子。像这种活动我想来自乡村小镇的基本都会经历,所以在我们幼小时期就有这种生活的意识了。反而长大了到淡了,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在他心目中的家庭生活相差的比较远,所以后面就会谈化这种意识,也正是因为他们有过这方面的畅享所以在生活总也会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到小学期。孩子的游戏就会升级,现在孩子也还有这种角色扮演只是和我们的不一样。没有那么丰富多彩,到小学期我们接触到小英雄雨来、孔融这些人物的时候。我们就会尝试扮演,所以这种知识我们并不是在课堂上学来的,而是自己在游戏中学到的。关键是这种方法更有效。

      寓教于乐就恰好体现了这一个“乐”字,但是很多人却没有做到这点总是一板一眼的灌输理论,这种教育有何意义。所以我昨日有看了一段<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在和清华顽固派作斗争的一幕。教育要落实到人,要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才有意义。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才能被称之为教育。最后与大家分享一段张文质老师的话与君共勉:

      一个人一生是否幸福,往往与他的快乐能力有关,而快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来自童年得到的甜蜜。父母的鼓励与赞美是孩子一生的甜蜜之源,会让孩子认识和体察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并且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中成为一个酿蜜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