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32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資治通鑒》上第一章就是“禮之為用大矣哉”。有這個禮天下就平,沒有這個禮法就不平。而這個禮也通皋陶做大理那個理,就是通天理人性。

實際上周公制禮作樂,也是在承傳先王的心法,允執厥中。所以以後孔子稱周公也是聖人。後面是召公,文王、武王,一直到成王的時候,都是大臣,輔佐天子守正。無論是前邊成湯文武為君,還是後邊皋陶伊傅周召為臣,都是接先王的道統,接夫道統之傳。

反過來說,能接這個道統的,就是聖君,就是賢臣;不能接這個道統的,就不是。治理天下就是那麼一回事。你說簡單,孔子經常說這樣的話,什麼治天下如示諸掌,就在手心裏面。說簡單,簡單得很,就在提綱挈領,就在抓根本。

管理企業,即使最下邊我們管理一個班級,何嘗不是如此?管理一個班級的道統在哪裏啊?也是允執厥中。允執厥中就是心中要正,心中正,就像我那天講的,我們學校紀律很好的時候就對同學寬一點,紀律是嚴的,具體做事就稍微寬一點,更人情一點,有愛心。那要是紀律渙亂的一個學校,就用嚴格的紀律。嚴格的紀律也不能太過,嚴得很過,人生反感。雖然面上守紀律,他心不順,心不順學習也學不好,對事物對老師對同學的看法各個方面都會改變。

所以中國古代也有使用嚴刑酷法的時候,但是很少很少的,在天下亂到幾乎不可治的狀況時才用嚴刑酷法,一般不用。這樣就是允執厥中,就是持中的態度來處理各種事。

“接夫道統之傳”。道統,這是儒學心法,是說的道學。像繼天立極,像正君心,讓君能知事的中,處理事的時候中,這個稱道統。道統、學統大家要有一點分判。能持道統,能持心法,做任何事能持中就能順,不僅能解決問題,而且我們做事所期望的效果就能達到。

如果不能持中,要麼太過火,比方說紀律要求得太死太嚴,同學產生逆氣等等,這樣怎麼調理都調理不好。如果太鬆,學校像一盤散沙,像在市場上一樣,同樣的效果。什麼樣的狀況下,中在何處?要在管理的人心中把握。能不能執中,這就是能力,這個能力是要德性,有德性才會有這個能力。

紀律很混亂,我即使實行很嚴格的紀律,心是為了學校,為了學生,你存這樣的心,你對他嚴,犯的錯不可原諒,該站著站著,該打的打,你存著這樣的心,打他他不恨,他知道他錯。你如果不能持中,一點小事他就鬧彆扭。能不能持中,全在管理者的德性。

我們學儒家文化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欲,提高我們的德性,有了這樣的德性,做任何事能夠持中的話,做什麼事什麼事順。如果沒有這樣的德性,那我們自己今天有點什麼樣的氣,明天有點什麼樣的怨,有氣就容易遷怒嘛,有氣就撒到管理上,用於其它方面,自然整個的環境就變得不好,管理的效果也不好。這就是道統,就是中庸的方法,持中。

接著往下看:“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下邊說孔子了,前面的聖人都說了一遍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提到了。後邊應該就是孔子了。孔子沒有那個命,沒能在位,身為聖人,沒能坐天子位,或者坐天下的相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章句集注》講解-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