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能做的

最近,在写脑的运作时遇到了障碍。基础的东西写完了。再继续深入,有些写不下去了。有种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却说不出来的感觉。

苦思冥想也找不到路子。既然找不到路子,那就换个思考方式,换个思考方向。于是想到,南怀瑾曾经说过,人在迷茫时,就要去看书,学习。人在精神好,清醒时,就要出来做事。

而此时的我应该属于迷茫期。人的知识范围就像一个鸡蛋一样,分成好几层。中间蛋黄部分是人认为自己掌控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一个人的核心知识,也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基础知识。

蛋黄外面是蛋清部分,这个层面的知识就有些模糊了。有的是你认为自己掌握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

还有一部分知识是蛋壳,这部分知识是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懂的一部分。

就像考试一样。平时有些知识是怎么考都不会错,这部分就相当于蛋黄部分。而蛋清部分是平时认为自己懂了、会了、掌握了,而实际上跟你想的不一样。只有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掌握的那么好。

我们学习,其实主要就是把属于蛋清的部分逐步变成蛋黄。而在没有把蛋清部分彻底变成蛋黄之前,蛋壳部分是搞不明白的。

我现在就是进入到了蛋清部分。所以,对于有些问题,有些认识只能做到就在嘴边,却不知如何去说的状况。

不过,这也挺好,子曰:当遇到困难时要反问自己,从自身上找问题,看看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从自身找答案,看看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这样一来,反而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把能做的事先做了,写东西,那就从思想根源出发。跟着思路走就好了。没有必要非得把所有的一切都考虑清楚了才动笔。也没有必要非得刻意要求自己写出多么高的作品。

其实,作品好不好,阅读量多不多,真的跟作品关系不大。这个道理很简单。说的高一些就是,能够看懂高水平的东西的人并不多。阅读量大的一定是适合普罗大众的东西。比如,一篇高水准的论文,看懂的没有几个人,而那些肥皂剧,观看量就会很大。

另外,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佛法里说的:遍及我执。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一点,那就是,自己总想把一些高深的东西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来,好让普通的人能够看懂,于是就尽量不用高深的话语。结果让自己很累。如今想明白了,没必要让自己那么累,当然,一方面是自己水平不够,无法把晦涩难懂的东西简单化。另一方,高深的东西也应该用高深的话来说。否则,老百姓即使是得到了也不会珍惜。

但是,不管怎样,自己先不纠结了,自己不纠结了就可以放开写了。这不是很惬意的事情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