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求职,两次人生岔路口如何抉择

(一)

如何抉择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过无数分叉路口,甚至每天都会有变化产生。

但如高考,虽然谈不上一考定终身,但这场考试确实会让许多人的人生走上不同的道路,与高考类似,我们还需要重视的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以及寻找什么样的人生伴侣。

今天跟大家分析下高考择校和毕业求职时,如何做出抉择。

为何这两个问题一起聊呢,因为在我看来这两件事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研究生考试择校)和毕业面临第一份工作时,我们做选择的思维方式其实一样。

高考:城市〉学校〉专业

求职:城市〉公司〉岗位

当然对于精英而言,可以兼顾三者,比如高考后大学选择北京、清华、计算机专业,毕业可以去到深圳华为或杭州阿里。

我自己去过全球高校排名前十里的七所,这些全球名校虽然有名次区分,但很难说某一所学校在各维度超过其他高校,属于各有所长。

如哈佛、麻省理工相隔不远,而在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虽然地理与这两所相隔较远,排名也略有不同,但很难整体的说哪所好、哪所坏,包括加上排名稍靠后的哥伦比亚大学也是如此。

但国内高校却不是如此,即使是985高校,也是区分了明显的层级。

清华、北大就是第一梯队,其他所有高校与之没有可比性,其次为复旦、上海交大、浙大这三所为第二梯队,再就是C9高校里的另外四所: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科大与哈工大。

这三个梯队的高校,无论是在师资、经费,还是科研成功上都有断崖式的差距,而最好的大学里还有更加优秀的同学圈子,因此国内择校的时候,如果分数达到了,选择一目了然,毫不纠结。

在此,我想多强调一些圈子的重要性,一所好的高校核心正是有好的学生。因此我接触的大量高校,在招生一事上的经费投入,远超过就业,甚至在好的圈子里,你找到好伴侣的机会都会提升不少。

求职也是如此,我们许多时候都关注如何进入名企,因为确实名企不仅让你更快速的成长、提升见识视野,还有丰厚的薪资。

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高考分数并没有那么高,所在学校也非重点名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规划,才是该核心思考的。

正如我此前写的一篇文章,教大学生如何挑选好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这才适合更多的求职同学。

(二)

先看城市

无论是择校还是求职,请注意城市的重要性,这也符合我刚强调圈子的重要性。

在一线城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上广深,我们可以遇到全国各地来追逐梦想的同龄人,他们或许已经非常优秀,或许正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并不是说在其他城市里,就无法遇见努力向上的人,只是在大城市里遇到的几率越高。

我很不喜欢这几年出现的一个词“低端人口”,但这也让北京留下来的人更加优秀。

在这四个大城市里,好的高校与知名企业也相当多,基本是重合状态。

从择校角度看,深圳的大学较弱,推荐的选项为北京、上海(及周边杭州、南京),其次为广州。

在以上提及城市外,还有四个城市推荐给大家,为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

我这三年服务了两千余家大型企业校招,从数据呈现上看,一般企业去的校招城市数量为7—15个,而最核心的就是上述九个城市。

这其实会导致,如果你不是这九个城市的高校毕业生,毕业进入名企业的概率会相当相当低,无缘其线下宣讲的机会。

换到求职角度的话,我个人的建议,会把哈尔滨换成深圳,西安换成重庆,再加上苏州和天津。

因为西安和哈尔滨这两个城市经济发展一般,按照2020年3月的数据,在2019年全国城市GDP排名中,西安为24位、哈尔滨为42位。

从城市GDP角度,建议高校毕业生求职时选择的城市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天津、南京,以上共计11个城市,排在12名的为长沙,但数据上与南京呈现较大差距。

如果是有长期视角的高考生,选择以上重合的城市,则可以在本地获得更多的在校期间实习机会。

比如深圳大学虽为双非类高校,但可以获得大量华为、腾讯的工作机会,这就是选好城市带来的竞争优势。

(三)

其次看学校/企业

在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这件事上,经常出现争论,而出现争论的原因当然是两者都重要。

我在前文也有说,如果你的分数高,是可以全部兼顾的,去到名校的王牌专业,但出现选择,原因则是两者只能选其一。

如果选择了好的高校,可能选不到喜欢的专业,如果迁就了专业选项,则无法进入更好的高校,这时才会出现选择难题。

而我的建议为,学校比专业更重要。

国内当下的本科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通识教育,为通才的学习,相比之下,研究生教育方为专才教育。

作为高层级一些的大学,在基础学科的教学上往往会更好一些,即使是一些专业领域,在通识教育阶段,也会比一些专业类的高校教学要好。

其次,我们毕业后面临求职的时候,企业方第一眼看的就是你的学校,其次才是专业。如果学校不达标,你的简历在初筛的过程中,就被系统直接过滤,根本无法被面试官看到。

我们以北京的学校为例,北京很多大学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会比如北大历史系这样专业的录取分数还要高一点,但北大毕业生受到名企的青睐度,跟其他重点高校而言,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这几年由于国家出台政策,不允许招聘企业歧视,尤其是进校招聘时候,在招聘简章里,不能写只要985/211,或者双一流的大学生。

但其实我觉得这其实有些掩耳盗铃,因为其实企业在筛选简历的时候,还是按照这个标准来。

这还不如直接告诉求职学生企业的录取标准,免得学生投递许多职位后,得不到企业任何回复,简历石沉大海,影响后续的求职心态。

同样的,毕业生在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没必要拘泥于具体的岗位是什么,首先考虑公司。

在校园招聘环节中,往往企业只会给出几个大的岗位类型分支,具体所做之事,可以后续具体沟通,而站在企业角度,当然也会希望人尽其用。

(四)

最后看专业/岗位

虽然我说择校时的专业,求职时的岗位,为最后关注点,但并不是不重要,今天我们聊的选择建议中,这几个维度每个都很重要。

只是在无法两全,必须做出选择情况下,进行的妥协选择,最后得出这样的公式:

高考择校:城市〉学校〉专业

毕业求职:城市〉公司〉岗位

我非常认可吴军老师的观点,身处底层的人要完成到中产阶级的进阶,需要先掌握技能;而从中产阶级到精英阶级的进阶,则需要很多博雅教育。

因此进入大学以及步入职场后,对于如我一般的更多普通同学而言,希望大家先去习得一门技能,后续逐步再开始学习一些“无用之学”。

而在专业(岗位)具体的选择上,我建议思考三个维度:1.我喜欢什么;2.我擅长什么;3.社会大的发展趋势。

在中学时期,我们走在既定的轨道上,后续面临大学专业选择时,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专业,大部分人都是混沌的状态下。

尤其是父母可能对这方面认知也不够,最后自己稀里糊涂报了一个专业。

我问到许多学生,当初为什么会读这个专业,有些压根就答不上来,而有些则是由于错误的认知理解。

比如我自己本科专业为金融,就是因为当时想学学炒股票、赚点钱,结果进入大学后,发现跟我想象的并不一样。

择业的时候,其实许多应届生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我团队一个同学就想做产品经理,说不清是何原因,仿佛就有那么一种执念,但后续有机会尝试了,发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根本不是其心里想的那个样子,还是做运营工作更为适合。

在大学的专业填报上,我们需要重视一些新开设的专业,这些专业很大程度代表未来需求。

但也不要涌入一些过热的专业,因为这些新专业常常师资力量薄弱,并且后续人员批量毕业,很可能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逆转,反而变得竞争激烈。

我记得14年的时候,一些高校开设新媒体专业,当时是由于微信公众号的崛起,出现大量双微运营的人员需求。但是到18年的时候,微信公众号红利已过,科班出身的学生大量毕业,就业竞争极大。

我建议大家报考一些更底层的专业,这些万金油专业有更强的适应性,比如金融专业就比会计专业的适应性强,而数学专业则比计算机专业的适应性还要强。

在本科期间的专业知识,许多在学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大部分会在毕业几年内陆续过时,而一些更底层的通用能力,则会对我们有长期的帮助。

对于就业的大趋势,我认为我们当代中国人,眼下就有一大波新基建的红利,而5G网络到来诸多产业又将出现变化。我此前分享过,5G绝不仅仅是网速更快,其的一大特性为万物互联。

而长期来看放眼未来20年,即使2020年爆发了新冠疫情,但在我看来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英语这个语言能力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拥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将成为被争抢的对象。

落笔发现已写三千余字,希望本文对于面临高考填报志愿的同学,以及正在求职的同学有所帮助。

作者孙凌,资深大学生市场从业者,关注创新与创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和求职,两次人生岔路口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