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是小事,宋辽夏形成三足鼎立

庆历是宋仁宗的第四个年号,庆历四年是个特殊年份,不止是被范仲淹写进了《岳阳楼记》里。这年是公元1044年,此时距赵匡胤960年黄袍加身建宋以来,已过去了八十四年,第四代皇帝仁宗赵祯在位,距离北宋灭亡的1127年,还有八十三年,中间还要再换五个皇帝。庆历四年就恰好处于北宋167年历史的中间点。

庆历四年春,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参劾滕子京,致其被贬知岳州。十月初二日宋仁宗颁布宋夏和议诏书,为期一年半多的庆历和议正式达成。十月,辽兴宗率十万精兵攻夏,双方大战贺兰山下,西夏胜后求和,最终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形势形成。

宋夏大战,北宋“镇戎三败”

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对北宋称臣的党项首领李元昊,决定对宋称帝,他穿上了龙袍坐上了龙椅,正式建国,史称“西夏”。

十一月宋仁宗改年号为宝元,所以这一年既是嘉佑五年,又是宝元元年。宝,皇帝大宝之位;元,天下第一;二者合而为一,有皇权无上之意。但年号美好的寓意,却没给北宋带来好运气,西夏的建立,挑战了宋仁宗的皇权。

宋夏第一次大战三川寨:

李元昊上位后,给宋仁宗写信挑衅,平时能忍的宋仁宗,这次不能忍了,立即停止了双方互市,刚当皇帝的李元昊,就想给北宋露两手,不断进攻北宋边境地区。

也许觉得宝元这个年号晦气,宋仁宗用了不到三年,就迫不及待地于1040年二月换成了康定元年,希望富足安定。因为就在正月,李元昊的军队进攻到了边境三川寨,北宋这边有名将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他是石守信的孙子,但延州知州范雍怯懦无谋。双方最终在延州三川口发生恶战,宋军被西夏军队斩杀五千余人,刘平和石元孙被俘,史称“三川口之战”。刘平被俘后一直不肯屈服,病死在西夏,石元孙被放回后,不久也病死了。

宋夏第一次大战,宋败夏胜。

宋夏第二次大战好水川:

宋仁宗收到战报后大怒,下令大宋军队找回场子。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宋仁宗将范仲淹召回京师,任命他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配合安抚使夏竦共同防御西北战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负责鄜延路。九月,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也因西北战事进击,被派遣为泾州知州,负责防御西夏。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十万直抵好水川,韩琦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迂回至李元昊军队后方展开进攻,李元昊在好水川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战法,这场战斗宋军直接战死一万多人,任福自杀身死报国,其子任怀亮战死,桑怿、刘肃等将领战死。王珪率军来援也被击败,王珪身负重伤当晚去世。最终李元昊听闻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下令班师回朝。

宋夏第二次大战,宋败夏胜。

此时,滕子京在泾州,设酒宴犒赏宋军士卒,在佛寺祭祀阵亡将士,抚恤遗族,安定人心。因为这事他在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京城后,被弹劾滥用公费十六万贯,滕子京一慌,就将账本和抚恤名录等全部烧光,这下罪名坐实,于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

好水川惨败后,宋仁宗这年十一月(1041年)又改了个年号,就是庆历。

宋夏第三次大战定川寨:

接连大胜两场的李元昊,气焰更加嚣张。庆历二年(1042年),从北宋跑到西夏的张元建议李元昊进攻北宋守备弱的关中地区,于是李元昊再发大军进攻北宋泾原路,在定川寨元昊占据有利地形,诱宋军出战,尔后断其粮道与归路,集兵围攻。一举获胜。宋将葛怀敏不谙兵法,轻敌贪功,违令冒进,屡拒部将正确建议,招致失败,被斩杀近万人。葛怀敏与部将曹英,李知和等十六位将领战死。之后元昊深入宋境大肆劫掠,后得知范仲淹率军来援,于是回撤。

宋夏第三次大战,宋败夏胜。

宋夏在西北大战,元昊邀请辽朝助阵,辽朝充当“和事佬”趁火打劫,向宋朝索要更多好处。于庆历二年(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答应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岁增银、绢各十万两、匹”才得以解决。

三次宋夏之战,大宋节节败退元气大伤,史称“镇戎三败”。西夏虽然三次获胜,但作为小国,又刚立国不久,国力也不容许李元昊再与北宋作战。庆历三年春,李元昊派出使臣上书宋朝商谈和议,双方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战事稍定 范仲淹回京改革

战争检验了宋朝的成色,也让宋仁宗清醒,知道靠改年号,赋予再多的美好寓意,也无法解决问题。于是在宋夏战事和缓后,于庆历三年召范仲淹回京。

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也在西北战场呆了三年多。这期间他修城寨、置营田、饬军队、募乡勇、选名将、抚羌人,稳定住了形势。

范仲淹在前线,目睹了连年战事,看着被战火蹂躏下萧瑟悲凉的边塞,写下了《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明白大宋的“祖宗之法”该改了!

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等共同推行改革,实行新政,拯救大宋。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的改革核心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采纳并颁行实施。

新政实施,触动他人利益。庆历四年(1044年)被侵犯利益的朝中之人,不断发起毁谤新政的言论,渐成趋势。将范仲淹等人诬陷为“朋党”,引起了宋仁宗的猜忌。队友欧阳修,送上了“神助攻”,写了一篇《朋党论》呈了上去,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毁于一旦。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同一天,富弼亦被罢去枢密副使,知郓州。三月初五,韩琦罢枢密副使,知扬州。八月二十一日,欧阳修罢河北都转运使,改知滁州。

至此,庆历新政彻底失败,大宋错失了一次自我救赎机会,下一次轮到王安石出来主持大局。

范仲淹只能在庆历五年《岳阳楼记》中将自己的理想抒发出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他多么希望大宋能够“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啊!

此后他再未踏进朝堂,在地方上辗转七年,任职多地,没能“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公元1052年五月二十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此后文官都以谥文正为最高荣誉。

和议达成 宋以岁币买平安

在范仲淹等人主持庆历新政的同时,宋夏之间的和谈也在进行当中。

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是李元昊的帝号问题,北宋绝不能容忍昔日的小弟跟自己平起平坐,双方展开拉锯式谈判。

从庆历三年正月,一直谈到十二月,最终西夏做出妥协,同意称臣。其后又围绕好处费问题,争论不休,直到庆历四年五月后,敲定条件。庆历四年十月初二日,宋仁宗颁布和议诏书,标志着庆历和议的达成。

西夏向宋称臣,而宋赐给西夏的好处是:银子72000两、绢153000匹、茶30000斤;开放边境贸易。

北宋继“澶渊之盟”后又达成了一项历史性和平协议,和议达成后双方基本再无征战,两军在边境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辽夏关系破裂  大战贺兰山下

辽夏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在元昊还未称帝之时,辽兴宗就把自己的姐姐许配给元昊,用婚姻为纽带,加强与元昊关系,让他牵制北宋。元昊捏着鼻子认下了这桩政治婚姻,二人婚后关系自然不会和睦。公主病重,元昊也不去管,任其自生自灭,直到公主病逝后,元昊才告诉了辽兴宗,还羞辱了前来责问的辽朝使者,引起辽兴宗极大不满,元昊低头妥协,换得了双方关系的维系。

宋夏大战之时,元昊请辽朝助阵,辽国最后讹了北宋一笔钱,得了好处并没有发兵攻宋,这引起了元昊的不满,认为辽朝背叛了自己。

庆历三年八月,夹山部呆儿族起义,元昊出兵帮助辽兴宗镇压,但是忙活了半天,事后辽兴宗一点好处也没有给元昊,自己把虏获的战利品全拿走了,这次让元昊很生气,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

元昊本不是善茬,即使面对辽朝也照样敢惹。他利用同族关系,挑拨辽国境内的党项族叛乱,辽兴宗命人镇压,元昊还出兵援救,并杀死辽国的招讨使,两国之间的裂痕愈来愈大,战争一触即发。与辽的危机,促使了元昊对宋和议谈判时的让步。

辽兴宗决定教训一下这个自以为是的小兄弟,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负的宋仁宗。

于是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辽夏战争爆发了,辽兴宗亲自率领精兵10万,兵分三路,杀向西夏,一路未遇抵抗,进至贺兰山下,第一次与西夏军队接触就取得了大胜。

元昊刚还沉醉于对宋的胜利中,一下子激灵起来了。自知不敌,决定避开辽军锋芒,采取缓兵之计。不断派人向辽兴宗示弱,请求他能原谅自己,认怂说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在不断的麻痹下,辽兴宗放松了对元昊的警惕之心。

但他手下的大臣有清醒之人,劝谏辽兴宗不能放过元昊,应乘胜追击。元昊眼看这招缓兵之计不成,就主动后撤,还实施坚壁清野,断绝辽大军的补给。将辽军引入河曲一带后,再次派人假意求和。

趁双方和谈之时,元昊突然指挥大军压了过来,但依然不敌,被辽军杀得大败。但人算不如天算,这时候狂风大起,西北的沙尘暴显示出了威力,辽军士兵被吹得睁不开眼,军阵大乱,元昊趁机反杀回来,大破辽军,俘虏了随军大臣数十人,辽军的士兵死伤更是不计其数,辽兴宗狼狈而逃,双方的第一场辽夏战争以西夏胜利告终。

元昊此战虽胜,但也有自知之明,见好就收。派人将俘虏的大臣都还给了辽兴宗,并和辽国和谈,对辽称臣。辽兴宗虽然接受了和谈,但一文“岁币”都没给。

辽夏战争,促使了宋夏之间和议的最终达成,没能在辽国身上要到钱的元昊,最终在北宋那得到了“岁币”,弥补了损失。

庆历四年终于在纷纷攘攘中过去了,从此宋、辽、西夏三足鼎立。

你可能感兴趣的:(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是小事,宋辽夏形成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