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该努力学习。

儿童应该努力学习。

什么是“应该”?维特根斯坦说,“应该”是一种伦理准则。所谓“应该怎样”,就是不“这样”将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样”将会使自己愉快。

造成这种愉快不愉快的原因,来自于奖励、惩罚以及它们彼此交叉的“关注”。奖励和惩罚,既有来自自身的,也有来自他人的。而“关注”,则一定是来自于他人的。

来自自身的奖励与惩罚,和自身的愉快不愉快是等同的。它们都是原初的。儿童努力学习的原点,正是在于这个“原初”。人自从被无情的抛到这个世界上,便有了自我实现和认识世界(我们称之为“好奇心”)的原初欲望。儿童努力学习正是这一原初愿望的满足,自我感觉愉快。反之,这一原初愿望遭到抑制,便充满不适。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实现的欲望,尤其是自我伟大实现的欲望,越来越变得渺远不可及。于是懊丧,懈怠,直至放弃。

但好奇心,是绝不会因为世界的广大和知识的无穷而丧失的。好奇心的丧失一定是外力的作用导致。儿童要想满足她的好奇心,必然要向他世界里的他人求助,首先是父母。然而,父母却常常对此感到无力,于是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而学校教育,倘若一味的追求应试,一味的灌输,又极其容易让儿童无暇好奇。

来自他人的奖励、惩罚以及它们交叉的“关注”,是造成儿童愉快不愉快的另一重要因素,并逐渐演变成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一个生命一旦有了他人的闯入,便随之产生了被认同的原初社会需求。随着闯入的他人越多,接触的世界越复杂,这种需求变得愈加强烈。

随着儿童自我实现欲望的逐渐消退,他生命中的他人,包括父母老师,便会给予干涉。这个干涉,便是奖励、惩罚以及意欲奖励和惩罚的关注。

奖励和意欲奖励的关注,会给儿童带来愉快,带来正力量,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减缓自我实现欲望的消退。当然,这种奖励和意欲奖励的关注,倘若不符合儿童心智成长的特征,儿童便会不在乎,自然也就是无效的。

惩罚和意欲惩罚的关注,给予儿童的是不愉快的体验,可能会起到暂时的效果,但长久下去,必然会让儿童感到无理,并产生抗拒,其结果当然是无效的。

由于上述诸多恶性因素的叠加,最终的结果,造成了很多儿童变得不愿努力学习。

作为儿童世界里的重要他人,我们要做的必然是:呵护、培育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不断产生自我实现的愉悦感,最大限度的给予儿童以认同与赞许。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应该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