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那年我才发现,我害怕坐飞机”

作者 | 卢璐

来源 | 卢璐说 (公众号:lulu_blog)

我一直记得,我刚和卢先生在一起的第一年,我们一起去埃及。飞机起飞,整个机舱都是倾斜的,震耳欲聋,气压下沉,我情不自禁屏住呼吸,用食指的指甲,划着拇指的指肚。

在旁边假寐的卢先生,突然握住了我的手,轻轻地说:“别害怕。”

我一下子怔住了,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坐过很多很多次飞机了,而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其实心里有点点害怕。而就是这电光石火的一句话,他戳破了我肚子里面,每次坐飞机时,都会有一堆说不出来,又咽不下去的一个团团。

这件事情,我之所以这么多年还记忆犹新,倒真的不是卢先生让我有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毕竟飞机真的摔下来,是谁也逃不掉的。

我记得是因为,当窗户纸一旦被捅破了,当我知道了我为什么会觉得不安,我反而有一种豁出去的坦然。

从那之后,我坐过更多次的飞机,甚至遇到了雷暴,大风等极端的天气,我也能够安慰自己的恐惧。

原来在人生中,要命的并不是恐惧本身,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恐惧,为什么在恐惧。只不过凭直觉地抓住什么,给自己营造一个“假性的舒适区”,把这种不安怼过去。而往往这种盲目的,甚至到强制性的习惯,会成为枷锁,限制自己。

我曾经在法国看过一个电视访谈节目,有个五十出头的女人,她终身未婚。

节目一开始,她冒着大雨穿越整个巴黎去吃晚餐,那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场合,而是一个十年养成的习惯。每个月的第二个周六八点,有朋友或者没有朋友,她都来这间餐厅吃饭。店主和服务生都是熟悉的,位置也是预留好的,靠着窗户的第二张桌子。

服务生给她递上菜单,然后会笑着问她:“Comme habitude? ”(和原来一样么吗?)

“Oui,Comme habitude ”(和原来一样)。

她每次都点“当日菜单”和“当日酒单”的一杯红酒,因为餐厅会定时更换当日菜单和酒单,而这些又是在她100%可接受范围内,算是被预留出来的,有点不确定性的惊喜。对的,在她的人生中,惊喜也是要被确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有一个持之以恒的习惯,也可以算是一种价值,可事实上,她的习惯并不仅限于这间餐厅。她用非常完整而系统的方式来规划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严格地遵守着自己的表格,甚至包括度假。

她曾经连续十一年去同一个地方,住同一间民宿的同一个房间,后来民宿老板卖掉了他的店,她又换了一家,连续去了六年。

对于每天的日程,她精准到固执的地步,然而这种看似自律的生活方式却充满了雷区,因为任何意外都可能破坏她一整天的好心情,哪怕是小到早上起来发现麦片没了,必须吃面包这种小事。

节目组采访了她的妹妹和朋友,发现这位女士有个非常悲伤的童年,她并没有见过她的母亲,小时候跟着父亲流离失所。有很多很多次,她以为她已经被父亲遗弃,可父亲又突然回来了。然而她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她最终的确被父亲遗弃了,她的妹妹和她并没有血缘关系。

她固执成癖地复制人生每一天,就是为了处心积虑地把自己固定在一个所谓安全的格子里面,如履薄冰地抵御来自内心的恐惧。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从侧面反射出一个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表面装作若无其事,内心却战战兢兢地度过一生的时候,究竟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究竟为什么恐惧?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向前一步、强大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生出很多情绪,幸福、快乐、舒心、惬意,亦或愤怒、讨厌、嫉妒、憎恨……在我看来,控制我们最多的情绪,却是恐惧。

人生中的恐惧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来自于原始的人性,譬如,我们会怕黑、怕死,面对任何可能伤害到我们身心健康的事物,我们都难免心惊胆战,背后发冷。

还有一种恐惧来源于社会的压力。老话说,柿子找软的捏,社会中相对弱势的女性会面对更多的恐惧,譬如:嫁不出,生不出孩子,你就会死得很惨;生了孩子,皮肉松弛,你的老公就不会再爱你……

这就造成了原本就已经充满恐惧的人生中,女性会比男性有更多的恐惧,更容易被恐惧压迫得近乎窒息,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惊弓之鸟总是更容易控制,一个总是处于恐惧状态的人也是如此。

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抵御恐惧?

没有人能够记得住自己出生时的感觉,但我想一定是浑身酥麻的恐惧。设想一下,从一个黑暗、温暖、狭小紧促的水中,被巨大的力量后面推前面拉,到一个明亮、冰冷、广阔的空间里,无靠无依,难怪所有的孩子第一反应都是哇哇大哭。

可是渐渐的,我们一步步成长,开始用自己的肢体和能力探索世界,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一个原点,通过自己的足迹去扩张疆土,随着了解掌握的范围越来越大,就连成了一个安全区,让我们心安理得地在中间做着自己的君主。

很多人每天都过得都差不多:吃一样的早餐,坐一样的地铁,去一样的地方上班,吃一样的晚餐,看一样的电视,在一样的床上,等着同一样的明天到来,无论春秋,无论冷暖,甚至无论假日。

这种千篇一律的日子,如果突兀地描述出来,会让人感觉很无趣,可是大多数人却自行选择了这种方式,至少85%的人重复着自己前一天的日子,即使自己对这种日子并不是100%满意。

因为人只对自己知道、熟悉和掌握的东西感到舒适,有安全感。从某些角度看来,每个人都需要的安全感也是一种局限和束缚。

在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义无反顾地扩容自己的世界,不然范围太小,会令人窒息。

可是人到中年之后,这就是一个选择,是停留在前半生创造出来的舒适区,日复一日地老下去,还是选择继续挑战自己、雄心勃勃地扩大自己的世界?

要知道,无论什么年纪、什么性别、身份几何,每一次走出安全区都是一场全新的挑战,惶惶然地与恐惧作战。

尤其是成年之后,这种挑战并不是必须的,只是一种渴望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自我要求,动机不一样,意志力和执行力也是不一样的。

这种上升指的并不是俗世中社会地位或者经济累积中的上升,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上升。

越是一个通透而强大的人,越可以有足够的底气和见识去抵御人生中将会遇到的各种莫名的恐惧,无论这种恐惧是来源于人生本身,还是来源于社会的压力。

而拥有这种力量的人,一定都具有同一个特质:自我意识清晰无比,知道自己的需求,也明白自己将去往哪里。

这种更高级而泰然的人生必然需要长时间的自我修炼,而修炼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意识,这对于女性,尤其是已经拥有一定资源、进入安全区、并开始生理衰退的中年女性来说,尤为重要。

如今,对于绝大多数习惯于弱势地位的女人而言,让自己尊重并相信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真的比征服别人更加困难。

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不能够放弃,请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时时拓展自己的角色,让人生更丰富、宽广。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新书《和谁走过万水千山》,正在热卖。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32岁那年我才发现,我害怕坐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