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生比我强

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部分的第二个内容是这样一道题:

        一位同学根据下面的说明书,做成了图中的小台灯。小台灯有一处做错了,跟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读读说明书,把写得不清楚的地方画出来,再改一改。

备课时,我仔仔细细地读题,边读边对照右边图片一点点比划着。读完,我就知道哪做错了,原来是“灯泡”安到“灯罩”外面去了。我想,把“灯泡”安到“灯罩”里头就行了。翻开教参看看,感觉教参说得更明白些:说明书里的第三点说法不够严密,可以把第三点“铅丝的头上”改为“在乒乓球内靠近底部的地方”。

上课时,我让大家先自己读题,看明白题目要求后,我又让他们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并边读遍对照右边图片,看能不能找到做错的地方。第一遍,大家没读出什么问题,我让他们再好好图文对照读,这些他们恍然大悟,原来“灯泡”安错地方了。我问他们要想根据说明书做出正确的“小台灯”,应该在说明书的哪个地方做一下改动。孩子们读了读,说应该在第三点说明的第一句上改。我一听,嗯?怎么是第一句?他们想错了!我让他们再读,他们还是说那一句。我问他们既然这样,那怎么改?他们或瞪着书上的文字,或瞪着课件上的文字,思索,似乎找不到一个妥当的说法。有的说一句,其他人就反驳。看他们急得抓耳挠腮,我忍不住提示他们:“既然灯泡安到外面了,那改在里面不就行了?是说明书的哪句话让这位同学把灯泡安到外面的?”他们说最后一句。我说那就改这句好了。我问他们怎么改?他们却想不出来怎么说。我暗暗糟糕这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用课件出示句子的改法(如图):

我问孩子们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了,大家纷纷点头。可是转眼贺俊卿就提出了质疑:“这样的话,铅丝不就穿过灯泡了吗?”开始我们在意他的话,接着好几个孩子跟着喊起来。我一听,再看看图,对呀,哪有这样的台灯!于是,我赶快向孩子们承认我的疏忽大意,是我想问题不周到。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思考该怎么改这个说明书。最终,我们一致同意改第三点的第一句,把“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改为“把铅丝的另一端从乒乓球的外面往里插入小洞里”,这样就行了。反正铅丝可以弯曲,灯罩方向随意调节。

看看不再有疑义的孩子们,我突然很欣慰:我的孩子们看似闹腾,但他们会思考。

今天,我轻信了自己,也轻信了教参,但孩子们不同,他们不依仗什么,就是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他们的用心比我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学生比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