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更幸福—大昭寺两日见闻录

回忆起这八次西藏之旅,翻看拍的那些照片和视频,那些遇见的人,那些看过的雪山湖泊,那些经过的事,一幕幕重新在我面前跳跃起来,活脱脱的,仿佛是昨天刚发生的一般。

这是来自日喀则的边珍一家。2010年夏天我第五次去西藏,照例去大昭寺前看藏族信众磕长头,靠着大昭寺前的一堵墙坐着,顺便晒晒太阳,发发呆。这几乎是每次来西藏的“规定动作”了。边珍一家就是挨着我坐的时候跟他们聊天认识的。原来边珍和她的儿子扎西平珠、女儿格央以及妹妹、外甥女德吉一起从日喀则到拉萨来参加雪顿节朝佛的。

边珍在日喀则做个体户,在一个商贸市场开个小店,主营油炸土豆。她腿略有不便,有政府发的残疾人证书,开店有各方面的一些优惠和照顾。那年从阿里转岗仁波齐神山回拉萨的路上在日喀则住了一晚,按照边珍给的地址还真的找到了她开的小店。店面不大,但商贸市场人来人往,而且感觉藏族人似乎也挺喜欢吃炸土豆的,边珍的店生意还不错。当时想如果麦当劳去日喀则开店生意应该会好,呵呵。不过后来肯德基倒是在拉萨开了分店,算是有眼光。

他们那次到拉萨朝佛没有带相机(也可能是没有相机),我就说我帮你们照几张像吧,你们一家人来一趟拉萨也不容易。他们很高兴,就让我帮他们在大昭寺前照了不少照片。下面找了几张出来:

哥哥扎西平珠、妹妹格央以及他们的表妹德吉措姆.格央还在上初一,不过她说她将来要考北京大学.按说她现在该上高中了,不知道功课如何?

格央把她表妹德吉抱起来,是不是有点小妈妈的感觉?


小德吉。可爱吧!

他们也爱做出胜利的手势!

小德吉和她妈妈

拍完照后我要到冲洗店去洗出来,因为我想第一时间就把照片给到他们手中,让他们一家人能第一时间分享这其中的快乐.于是跟他们约好,第二天早上还是到大昭寺碰面.他们第二天按约定的时间到了,一家人看照片的时候非常地开心.我在一旁也很开心.如果一个人做一点点事情,能给其他一些人带来愉悦和欢乐,那这个人也一定是开心和愉悦的,说不定更开心,更愉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佛的某种禅理,但确实当时的感受就是那样的.呵呵。

第二天再见到他们的时候,格央穿着一件估计是她妈刚给她买的藏式衣裙,非常的漂亮。哥哥扎西平珠手里拿着我给他们拍的那些照片。

这种快乐而幸福的感觉,当天在我身上继续延续着.和边珍一家告别后,就买了张票进大昭寺参观.参观没多久,就听到从大昭寺不知道是二楼还是三楼传来的一阵阵歌声.是一群人的男女合唱,很有节奏的,虽然唱的是藏语听不懂,但能感受到里面的欢快和朝气,非常的动听.心想自己运气真不错,到大昭寺参观过多次,难道这一次上面有表演?就循着歌声快步走上楼去.

原来大昭寺正在维修,刚才那阵美妙的歌声来自一群年轻的建筑工人.

他们是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歌声就仿佛他们的劳动号子,同时手执木夯随着双脚舞动的节奏不断地在地板上夯打着,借此夯实地面,这就是藏族人的"打阿嘎".

关于"打阿嘎",百度百科上是这样描述的:

"打阿嘎是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利用当地特有的被称之为'阿嘎土'的泥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之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水。

一群腰围围裙的藏族妇女,手执木夯(hang),分成两组,在劳动时此起彼伏的唱着夯屋顶时的劳动歌。歌声统一着步调,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一轮又一轮的合唱。这就是'打阿嘎'。

在拉萨八廓街老城区或者各个寺院都可能碰到打阿嘎,她的魅力有多大,有人说在《新华字典》里找不到形容她的合适词汇。总之,离得很远是一种空灵,走近了是无法形容的感动。

还有人说,在拉萨,就算你转遍每一个角落,死等也要看到,听到,感到。"

而我那天就这样"看到,听到,感到"了!在我第五次进藏之后终于第一次不期然地遇见了"打阿嘎",而且是在大昭寺! 至今我非常后悔当时没有录下、拍下他们"打阿嘎"的场景, 因为我觉得那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藏族歌曲,也是我看过的最动人的藏族舞蹈.

而且他们不仅仅是"藏族妇女",基本上他们是一群年轻的藏族女孩和藏族小伙子.看他们"打阿嘎",会有另外一种青春的律动感,感觉到这种古老的藏族传统与年轻的当代藏族人神奇而美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这个画面非常的动人.

中午时分,他们要去吃午饭,他们说下午一点半再开工.遇到一次"打阿嘎"不容易,我决定留在原地不出大昭寺,等他们回来,哪怕不吃午饭也无妨.

过了一会他们就陆陆续续回来了,离下午开工还有一段时间.跟他们的闲聊中得知他们来自西藏各地,在这里工作的工资才一千多.不过他们说觉得每天都很快乐,可以在离大昭寺释迦牟尼佛这么近的地方"打阿嘎",他们觉得很开心、幸福.

从他们"打阿嘎"的地方望出去,不远处就是布达拉宫

趁他们还没开工,我说给你们照几张像吧.结果他们一听很高兴,围过来了十几个人,于是我就在大昭寺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15岁的卓玛,来自拉萨地区的林周县

卓玛和她的女工友们

最左边的小伙子叫平措曲增,17岁.但他双手的摇滚手势很像那么回事啊!

中间那个女孩十几天后我还和她在拉萨街头偶遇,真是不容易啊

能不能用“老中青”来形容呢?

这应该是一对吧,当时忘了问

西藏姐妹花

有好几个人都专门来到这个地方双手合十留影,想来应该是大昭寺一个有特别宗教意义的地方

"摇滚少年"平措曲增也来到这里留影

藏族年轻人其实十分地有活力,个性十足

我跟他们唯一的合影。想想没跟卓玛合个影,真是遗憾至今

下午一点半,他们要继续工作了.于是我跟平措曲增他们几个人约好,下午六点在大昭寺门口碰头,我要把相片冲洗出来送他们留作纪念.因为听到他们好几个人说,给他们拍照的游客很多,但没有一个把照片冲洗出来给他们留念.我想,那就让我来做这第一个吧.

于是我出了大昭寺,快步走到最近的一处冲洗店,按每张照片上的人数冲洗,而且要求要快.拉萨不愧为旅游城市,这点要求不在话下.

下午五点多拿着冲洗出来的一百多张照片,兴冲冲地来到大昭寺门口.等我把相片交给平措曲增他们,看着他们几个兴致勃勃地翻看并评论着那些照片时,自己内心的愉悦感,也许比此刻的他们还要来得更强烈一些.

给与,比起获得,也许会让人更愉悦、更幸福.这是我那两天里最强烈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施比受更幸福—大昭寺两日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