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心头之痛

最近,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开始操作。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

这职称,与收益挂钩。不同职称工资相差巨大。就拿中小学来讲,若有幸评上高级教师,那收入几乎是初级职称的两倍。

以前,这高级名额稀少,要求太高。据我所知,一般来说请,总有一批先知先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只是最近几年,国家照顾乡村,后知后觉的人,才有了染指的可能。本省,只要在乡村工作三十年,就有机会评聘高级职称。

幸运的是,现在农村满三十年或者快满的,大多是中师毕业,参工较早,工作三十年评上个高级,还能享受几年。那些大学毕业的,本就二十三四岁,若到农村工作,搞个三十年,已经五十二三,女同胞这时评个高级,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没有多大意思了。

作为平凡之人,工资乃唯一收入。要养家糊口,争一争,我们要理解。

但,有些现象真看不透。

一是上有大政策,下有土方法。特别是土方法,会因人因事而改动,萝卜填坑的事情也曾发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任法人一措施,萧规曹随,也只是个历史故事。

二是僧多粥少,有辱斯文的事件时有发生。管理者从来不考虑人员的变动情况,年龄结构,反正一个硬性指标画在那里。哪怕争得头破血流,与他无关。更有风传,这个名额还有人要得来。空穴来风,必有妖风发作处。

有人原在这里工作,凭借“借调”的春风,吹到了城里。后因行政区划调整,不得不回原单位上班。本来职称数就少,又增加了竞争者,搞得人人都烦恼。竞争者自不必说,连我这旁观者,也很气恼。全是好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只有不言语。

就我所思,一切皆拜上边所赐。别人效力那么多年,给别人解决职位问题嘛。本身就差人,所谓考调也不招齐,偏要使用这廉价劳动力。听闻,走了一批,又去借一批,何必如此,难不成他们这样做,于教育还有伟大的意义,是我不能察的?

最不理解的是,有人必须回,有人可不回。一样的身份,一样的经历,为何遭遇不一般?(人往高处走,我希望他们都能呆在那里)不懂不懂,真不懂。

某些人在台上高谈阔论,还会有人相信吗?丧失公信力的,人们当面可能奉承,转过头去,喉咙发痒,一口老痰喷出,心里想着,这个狗东西真不是个东西。

昨天,11月29日,教师法征求意见稿公布,职称问题是这样表述的:中小学教师初级职务和中级职务不受岗位比例限制,根据教师履行职务的年限和要求,依照规定晋升;副高级以上职务应当与岗位设置相结合,考察教师履职的表现,设定相应比例,通过评审等方式竞争性获得。

初级与中级职务,终于有了不受岗位比例限制的说法,再加之农村有三十年晋级副高一说,农村教师终有盼头了。

虽是征求意见稿,然曙光已现,值得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称,心头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