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门手艺》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刘军强先生的《写作是门手艺》一书,感到获益匪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写作”是我们需要经常打交道的东西。但我们有时只是把它们当做任务来完成,并没有深入思考应当如何写作、如何指导写作。而这本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强调了写作的艺术性,对我们来说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为什么要写作。学生时代写作文、论文,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写各种心得、总结,似乎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但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从事写作的初衷是什么。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在学术上取得相应的成就,我们往往会按照指导老师规定的思路和模板完成写作。这样的好处是不至于偏题跑题,减少失分的可能性。但这样容易形成学生腔、学术腔、官腔,影响自身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真正有价值、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并不一定非要具备华丽的词藻和优美的语句,但是通常会融入真实的情感,具有能够打动读者的东西。比如这本书中提到的凯撒的作品《高卢战记》,给人以质朴简洁的感受。这让我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创作的《垓下歌》。项羽作为一位戎马一生的战将,不可能像诗人、文学家那样锤句炼字。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他能够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将身处绝境时的悲愤之情融入诗中,因而完成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这也提醒了我们:矫揉造作的文学作品即便语言再华美,也很难真正打动读者。

这本书还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写作要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思维上会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提问是研究和写作的出发点。论文写作往往也是先想到一个亟待研究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搜集材料进行论述的。但提问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掌握正确、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不切实际、盲目提问,会造成提出的问题很空动,没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这就需要在写作前多下功夫,不打无准备之仗。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喜欢把事件、道理讲得过于透彻,有时也未必好。读者在读完一遍之后会觉得意思都明白了、道理都懂了,往往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了。有的文章会给读者留下一些值得思考、想象的空间,这样读者读完之后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产生再次阅读的兴趣。也许下一次读,感受又不一样了。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还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受:写作并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千万不能产生畏难情绪,不能半途而废。只要用心去对待它,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很多人不喜欢写作,是因为对它有畏惧心理,认为具有良好的写作水平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或者认为写作枯燥无味,缺乏精神上的动力。事实上,没有哪个作家天生就是写作能手。但有的人最终能创作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根源在于把写作当成了一项神圣的事业,并为之不懈奋斗。我们对陕西籍著名作家贾平凹肯定不会陌生。鲜为人知的是:他在成名之前经历过多次退稿。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而是在文坛上默默耕耘,努力挖掘素材,写出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作品。我们不一定都能够成为文学家,但也不用把写作当成是一种苦差事。坚持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一定能够找到写作的源泉,激发写作的动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写作高手,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写作态度,努力寻找生活当中的典型素材,并进行适度的艺术加工。最终一定能够完成给予读者心灵震撼的作品。今后我会更加重视理论研究,通过理论适当地指导写作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写作修养,把写作当做人生的一种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是门手艺》读后感)